胃癌存活率遠輸日韓 專家示警:光篩幽門桿菌恐不夠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
台灣每年新增超過4千多名胃癌個案,35%確診時已是晚期,治療難度大增,衛福部今年試辦幽門桿菌公費篩檢,預計明年納入第六大癌篩,但專家指出,逾5成胃癌與幽門桿菌無關,光靠此篩檢恐掛一漏萬,建議針對高風險族群推動胃鏡篩檢,提高早期發現率。
逾5成胃癌與幽門桿菌無關
台灣胃癌醫學會理事長沈延盛指出,根據全球癌症存活率監測,台灣胃癌存活率20年來從35%提升至38%,僅提升3%,且遠落後日本的60%、韓國的68%。這與篩檢制度不健全、治療藥物選擇受限密切相關。
沈延盛直言,台灣胃癌患者中,幽門桿菌感染陽性比例僅約20%,他認為更有效的篩檢策略應結合生物標誌物檢測與高危險族群的胃鏡檢查,類似肺癌篩檢策略,針對家族史及其他高風險因子進行篩檢,提升早期發現率,避免錯過治療先機。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陳仁熙也提到,新型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正改變全球胃癌治療,臨床研究顯示,新標靶藥物可降低近25%死亡風險,並延長無疾病惡化期與存活期。但國內9成胃癌患者為HER2陰性,目前僅能接受化療或免疫治療,且尚無標靶藥物獲核准為一線治療,健保也僅補助CPS高表達患者的免疫療法,至於HER2陽性患者,僅6%能獲得健保給付的抗HER2標靶藥物。
高風險族群應推動胃鏡篩檢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與癌症基金會也共同發聲,希望政府強化胃癌篩檢政策,推動創新治療,提升台灣胃癌存活率,朝向賴清德總統「健康台灣」、降低1/3癌症死亡率的目標邁進。
此外,國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蔡欣恬分享,近日收治一名72歲胃腸道基質瘤(GIST)個案,GIST是腸胃道間質細胞生長的惡性腫瘤,約占腸胃癌症2%,好發於65至69歲族群,但也有不到2%的機率發生在20歲以下年輕病人身上,主要與基因遺傳相關。提醒年長者,若出現「腹脹、噁心、血便」就應提高警覺,及早檢查。GIST治療以手術為主,若腫瘤過大或位於高風險區,可先標靶治療縮小腫瘤再手術,存活率提升3成以上。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