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論治糖尿病 有效控糖、減緩下肢麻木
文/高晧宇
●案例1:60多歲的陳先生,長年被糖尿病所苦,近來常覺得雙下肢麻木感,走路偶爾無力,所幸在經過幾個月的益氣化瘀和改善周邊神經傳導的中藥治療後,麻木感逐漸減退,讓他不再愁眉苦臉。
●案例2:60多歲的陳小姐,則是糖化血色素偏高,一直在10.3%附近徘徊,空腹血糖則是143mg/dl,經過幾個月的中醫治療,糖化血色素降至7.8%,空腹血糖也降至126mg/dl,雖然離標準值還有一段距離,但她已經非常開心。
在中醫古籍中,糖尿病屬於「消渴」或「脾癉」的範疇。「消渴」描述身體消瘦或能量過度消耗,並伴隨口渴的症狀;「脾癉」指的是口中帶甜味,這與血糖過高影響唾液成分有關。針對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的症狀,中醫辨證論治給予不同的治療。
●吃多:胰島素敏感度下降,導致血糖無法有效被細胞吸收,使能量供應不足,容易產生飢餓感,可以透過按壓足三里穴來促進消化功能。
●喝多:當血糖濃度過高,身體會失去大量水分,頻繁排尿進一步加重脫水情況,導致口乾舌燥。中醫建議使用上消相關處方(黃耆、天花粉、生地黃、麥門冬)來進行調理。
●尿多:糖尿病會使腎臟加強運作,以排除體內多餘的糖分,從而導致尿量增加。中醫建議使用玉液湯或下消相關處方(知母、天花粉、葛根、黃精)來改善此狀況。
●體重減輕:透過控制血糖和補腎填精藥物來改善。
糖尿病的整體中醫治療原則包括滋陰清熱、補腎填精、去濁化瘀。許多中藥成分可幫助降低胰島素阻抗、提升胰島素敏感度或調節血糖水平。例如黃耆有助於血糖調節;人參能促進胰島素分泌,並提高敏感度;生地黃則具安神助眠作用,且富含梓醇,可發揮降糖功效。但不建議民眾自行購買服用,仍需經醫師診斷使用。
除中西醫藥物治療之外,平常也需少吃精緻食物、保持規律睡眠和好心情,每週運動150分鐘以上,才能讓血糖更平穩。
(作者為好康中醫診所院長、馬偕醫院中醫部內科兼任主治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