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關節深處有異物感 可能跗骨竇積水

2025/02/16 05:30

▲理學檢查時發現右腳背屈角度明顯減少。(照片提供/徐幼鈞)

▲理學檢查時發現右腳背屈角度明顯減少。(照片提供/徐幼鈞)

文/徐幼鈞

王太太有跑步習慣,右腳不慎扭傷後,發覺跑步時,右腳踝內外側容易復發疼痛,且走路時,總是覺得關節深處存有異物感,腳踝角度也無法彎曲到底。由於很擔心會有後遺症,因此就醫。

理學檢查時,發現她的右腳背屈角度明顯減少(如圖),超音波檢查除看到右側前距腓韌帶撕裂傷外,在外側關節內的跗骨竇區域有積水,且於跗骨竇此處有壓痛感,經討論後,執行超音波導引下的積水抽吸治療,合併適宜的韌帶與關節內玻尿酸暨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修復治療,王太太終能放心與順利準備日後的半馬比賽。

水量多時 甚至影響關節角度

一般人可能很少聽過「跗骨竇症候群」,但其實常有症狀發生。跗骨竇(sinus tarsi)位在外側距下關節,於關節出現發炎與韌帶撕裂傷時,容易積水並造成疼痛。除了承重時,容易誘發疼痛外,在衝刺、跳躍時,最為不適,水量多時,甚至影響關節角度。

跗骨竇症候群鮮少單獨出現,通常合併之前有腳踝扭傷病史,檢查下,往往可以找到內外側韌帶有撕裂傷、腳踝穩定度下降,又因為穩定度下降而增加腳踝慢性發炎的機會,後續也容易合併早發性的踝關節退化,可謂骨牌效應。

傳統治療方式可以採取局部熱療、電療、雷射治療減少疼痛,若有跗骨竇積水,及早抽水可以快速改善卡住的感覺。但若已有慢性發炎的表現,單純抽水有可能需反覆執行,故可以評估是否執行增生治療、玻尿酸治療或自體血小板血漿(PRP)注射治療,來減少關節發炎,刺激韌帶修復,改善腳踝穩定度。

另外,應當輔以運動訓練,來強化單腳站立平衡,強化腓長肌與腓短肌,減少腳踝過度外翻,避免跗骨竇容易受到擠壓而發炎。

(作者為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