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異位性皮膚炎擾人 口服小分子藥有效止癢
記者陳建志、林惠琴/綜合報導
就讀高三的小羽為準備學測忙得焦頭爛額,卻飽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在長期摳抓發癢的手腳及頸部皮膚下,導致出現苔蘚化及大面積傷口,讓她上學時總是欠缺自信心,醫師嘗試傳統治療方式無效後,建議改用口服小分子藥物,果然大幅減輕搔癢感,終於不再東癢西癢了。
搔抓導致大面積傷口合併感染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醫師沈冠宇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疾病,主要特徵就是癢及乾燥,一旦患者搔抓,後續會出現發紅、脫屑、流湯流水症狀,隨著病情繼續進展,皮疹會越來越粗厚,導致出現苔蘚化或癢疹及大面積的傷口合併細菌感染。
沈冠宇強調,當異位性皮膚炎急性發作,「口服類固醇」是最重要的武器,且隨著發炎逐漸抑制,會減低劑量,並在數週內停用。等到進入亞急性期後,就會評估改用「免疫抑制劑」銜接治療,此時需要規則抽血回診監控各種免疫抑制劑可能造成的副作用及血液變化,以求更穩定控制發炎情形。
沈冠宇說明,該名患者經過與家長討論、評估後,同意採用「口服小分子藥物」(JAK抑制劑) ,對於控制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成效良好,經服藥後2天,症狀明顯改善許多,也讓她能夠更專心準備考試,但因口服藥恐影響血球及肝腎指數,有引起肺結核、B型或C型肝炎惡化的風險,必須每3個月抽血檢驗追蹤。
口服藥須每3個月抽血檢驗追蹤
沈冠宇提醒,發炎緩解後,最常被忽略的就是抗癢基礎,包括規則使用保濕劑、補充水分及避免接觸刺激物或過敏原,其中,塗抹保濕乳液修復破損的皮膚障壁最為重要,由於患者皮膚比較脆弱,容易因刺激引起嚴重發炎,建議平時就要加強塗抹乳液。
沈冠宇呼籲,上述治療方式若病況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均可依規範提出申請,若未達標準,也可考慮自費使用,但都需要患者及醫師間長期的相互配合,唯有正確保養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甚至維持長期緩解,讓患者或家長回復正常生活。
衛福部食藥署也提醒,改善日常生活型態,諸如減少攝入致敏食物、保持環境整潔、放鬆心情減輕壓力等,皆可緩解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