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後淋巴水腫 超顯微吻合術減輕疼痛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55歲的蕭小姐6年前因第3期子宮內膜癌且骨盆腔淋巴結轉移,手術切除病灶、淋巴結廓清等治療,術後1年左腿異常腫脹,診斷為癌症術後的肢體淋巴水腫,接受超顯微淋巴管靜脈管吻合術後明顯改善,也讓她能好好運動,不受腫脹之苦,成功挑戰滑雪、潛水,樂活「癌後人生」。
台中榮總淋巴水腫醫療中心主任、整形外科醫師賴志昇指出,癌症手術合併淋巴結廓清後,因淋巴液阻塞,造成肢體淋巴水腫,嚴重者會因手腳脹痛,無法拿筷、難以行走,甚至反覆蜂窩性組織炎。
賴志昇說,癌症患者在接受淋巴結廓清手術及放射線治療後,約有一半機率出現肢體淋巴水腫,可做抬高、加壓和按摩等復健方式,若效果不佳,建議及早考慮自費超顯微淋巴管靜脈管吻合術,術後有半數患者的腫脹獲得改善,7成患者疼痛減輕,關節活動度足以應付日常生活,整體病人滿意度達9成。
告別腫脹之苦 愈早接合效果愈好
他指出,超顯微淋巴管靜脈管吻合術,透過遠紅外線技術找出淋巴管和周邊靜脈血管,在顯微鏡下,將不到0.8公釐的淋巴管與靜脈精密接合,重建淋巴通路,將淋巴液直接導入血液循環,這是目前外科治療肢體淋巴水腫的手術中,對身體傷害最小的手術,在淋巴管功能仍完整、未嚴重破壞前,愈早接合,效果愈好。
蕭小姐5年前接受超顯微淋巴管靜脈管吻合術,左腿腫脹明顯改善,後來再接受2次手術,共做10處淋巴管靜脈管吻合。如今左右腿圍外觀幾乎無差異,讓她能好好健身重訓,身體更健美,不必再擔心淋巴水腫,打破大眾對癌友「病懨懨」的刻板印象。
賴志昇表示,淋巴水腫發生原因除了癌症相關治療,也包括創傷、組織感染及其他手術等,建議患者若面臨淋巴水腫,仍應積極面對,不要輕忽患肢逐漸腫大,以致日常活動受阻,嚴重影響生活和外觀。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