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鼠蹊部「腫一包」 原來是疝氣

2024/10/23 05:30

▲醫師提醒,鼠蹊部疝氣或腹壁疝氣都是常見症狀,往往一用力時,就會特別明顯。(記者陳建志攝)

▲醫師提醒,鼠蹊部疝氣或腹壁疝氣都是常見症狀,往往一用力時,就會特別明顯。(記者陳建志攝)

記者陳建志/台中報導

48歲許姓男子為了完成單車環島的夢想,每週都辛苦練習,但他近來察覺左側鼠蹊部似乎「腫了一小包」,用力時突起較明顯,躺下後反倒消失不見,擔心是惡疾上身,趕緊就醫檢查,結果是疝氣作祟,醫師建議採用腹腔鏡微創修補手術,隔天就可返家休養,讓他開心可以完成環島夢想。

腹腔鏡微創修補 復原快速

亞大醫院一般外科醫師許瓈文表示,該名患者到院時,自述鼠蹊部腫塊已經出現疼痛或下墜感,尤其當站立、咳嗽、用力解便、提重物時會特別明顯,反而是平躺放鬆後,腫脹感可自行恢復,因近來症狀反覆出現,讓他擔心染上怪病,檢查後確診是疝氣。

許瓈文表示,「疝氣」是指身體器官或組織從周圍體壁較弱處突破,導致該部位突起成一包,依照位置不同,可分為鼠蹊部疝氣、腹壁疝氣、切口疝氣等,其中以鼠蹊部疝氣最為常見,可細分「腹股溝疝氣」及「股疝氣」,前者以男性、高齡、肥胖以及家族史居多,後者則常見於中、老年女性。

許瓈文指出,若未能提早治療,導致持續惡化,例如腸子或腹內網膜組織卡住回不來,有可能就會造成腸子或是組織缺血壞死,引起劇烈疼痛、噁心嘔吐、腹脹、無法排氣排便,此時千萬不可強行擠壓,需儘速至急診就醫。

儘早手術 避免腸阻塞壞死

許瓈文表示,目前手術治療疝氣方式分為傳統疝氣修補手術以及採用微創內視鏡的全腹膜外疝氣修補術、經腹腔腹膜前修補術等,因腹腔鏡微創手術僅需3個0.5至1公分的切口,搭配人工網膜置入作為腹壁補強,不僅傷口小,術後疼痛感較低,可較快恢復日常生活,但術後3個月內須避免會增加腹壓的活動。

許瓈文強調,雖疝氣有時可自行復位,但建議仍須儘早手術治療,避免出現嵌頓性疝氣合併腸阻塞、腸壞死、敗血症,甚至是死亡的後果,若民眾發現腹股溝不適或腫塊,切勿輕忽病情,應儘早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避免病情惡化。

▲許瓈文醫師強調,雖疝氣有時可自行復位,但建議仍須儘早手術治療,避免出現嵌頓性疝氣合併腸阻塞、腸壞死等狀況。(記者陳建志攝)

▲許瓈文醫師強調,雖疝氣有時可自行復位,但建議仍須儘早手術治療,避免出現嵌頓性疝氣合併腸阻塞、腸壞死等狀況。(記者陳建志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