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人生下半場 存老本更要存骨本

2024/10/20 05:30

▲無論有沒有骨質疏鬆,民眾都要注意保骨、存骨的重要性;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無論有沒有骨質疏鬆,民眾都要注意保骨、存骨的重要性;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

骨折危機來襲,隨著大量人口老化,骨質疏鬆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而台灣髖骨骨折機率為亞洲第1、世界第9,存骨本成為國人重要課題,專家指出,無論有沒有骨質疏鬆,民眾都要注意保骨、存骨的重要性,除了補鈣,「對抗地心引力運動」也已證實有明顯增加骨量效果。

台灣髖骨骨折機率亞洲第1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指出,骨質疏鬆症是「沉默殺手」,沒有明顯症狀,往往等到骨折才發現,約每3名台灣女性就有1人一生中會遭遇骨折,而每5位男性中也有1人躲不過骨折危機,尤其65歲以上民眾若發生髖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高達36%,比癌症更加致命。

多做對抗地心引力運動 增加骨量

陳崇桓表示,骨折後健康問題接踵而至,就像骨牌效應,會出現褥瘡、肺炎、尿道炎等感染,長期臥床也會影響營養和情緒,如未及早治療,骨折後3至6個月內再度骨折的風險更會增至5倍。

陳崇桓提醒,骨質量約在25歲達到巔峰,40歲後逐年流失,抽菸、飲酒、體重過輕等,都會增加罹患骨質疏鬆的風險。民眾可透過「駝、矮、痛」這3症狀自我檢測,此外DXA骨質密度檢查準確性高、輻射劑量低,建議「65歲以上停經女性、70歲以上男性、長期使用類固醇患者、50歲以上曾有骨折史或有骨質疏鬆症危險因子」這四類民眾,定期進行檢測。

▲負重運動可增加骨密度和強健肌肉,幫助改善身體的協調與平衡;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負重運動可增加骨密度和強健肌肉,幫助改善身體的協調與平衡;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國健署調查顯示,65歲以上的國人有18.2%自認有骨質疏鬆。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指出,想增加骨密度,可多做「對抗地心引力運動」,每週至少運動150分鐘,負重運動可增加骨密度和強健肌肉,幫助改善身體的協調與平衡,減緩肌少症發生,降低跌倒和骨折的風險。

遠離骨鬆 補鈣攝取足夠維生素

吳建遠表示,抽菸和飲酒過量也會加速骨質疏鬆的流失,民眾應避免久坐生活方式,建議避開日光直射時段,每週2至3次、每次10至20分鐘的適當日曬,以補充維生素D,促進鈣的吸收。

飲食方面,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建議,牛奶、起司片、小魚乾、黑芝麻、海帶、髮菜等都是補鈣好選擇,除了補充鈣,日常也要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維生素K、礦物質鎂等,才能幫助鈣質吸收,達到保骨成效。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