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有篩過就好 大腸癌初期無症狀「定期篩」揪病兆
文/黃玄遠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資料,大腸癌不管發生率或死亡率,一直位居所有癌症前3名。
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不容易早期診斷,一旦出現症狀,通常是比較晚期、比較嚴重。唯有藉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提高大腸癌的治癒率。
大腸癌的發生可分為基因變異及環境因素兩大原因。環境因素包括飲食生活習慣的西化及環境污染,而過多的肉類及脂肪攝取、缺乏高纖維食物、抽菸等都是大腸癌逐年攀升的原因;基因變異可能與家族遺傳有關,此外,發炎性腸道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病,如果病情控制不佳,也會增加大腸癌的發生率。因此,如有家族病史的民眾應定期篩檢。
由於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隨著腫瘤增長,不同部位的腫瘤有不同的症狀,民眾可以多留意。
留意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徵兆
◎排便相關的症狀
●排便習慣改變:時間或次數紊亂。
●糞便形狀改變:糞便變細,容易腹瀉。
●黏液便:糞便帶有透明黏液。
●裹急後重:有便意感,感覺肛門裡有東西的感覺,去上廁所,又不一定有東西解出來,常是直腸癌的症狀之一。
◎腹部相關症狀
●腹痛:悶痛或絞痛。
●腹水:對於腹膜轉移的大腸癌容易產生惡性腹水。
◎全身性症狀
●貧血:腫瘤慢性出血,容易造成缺鐵性貧血,尤其是右側大腸病灶。
●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腫瘤阻塞,會導致營養攝取不足,或腫瘤轉移消耗體力而使體重逐漸下降。
●黃疸:腫瘤壓迫膽道會造能阻塞性黃疸;大腸癌合併嚴重的肝轉移會導致肝衰竭而發生黃疸。
目前大腸癌的診斷工具有肛門指診、乙狀結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因內視鏡的進步,在大腸鏡檢過程中使用鎮靜、止痛藥物,可大大減輕焦慮、不安與疼痛,民眾不用再恐懼大腸鏡檢查。
萬一真的診斷出大腸癌,主要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另依病情的需要,可配合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
民眾除了留意症狀、定期篩檢之外,也切記不要諱疾忌醫。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