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北靜脈血栓不良於行 微創手術置放支架改善
文/蔡承根
血栓後症候群(Post-Thrombotic Syndrome, PTS)是深部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後的1種常見長期併發症,可能導致患者腿部長期不適和生活品質下降。
70歲的李先生就醫時表示,自從去年發生2次蜂窩性組織炎後,左腿下肢開始腫脹,並且未見好轉。他被診斷出患有深部靜脈血栓,並服用了1年多的抗凝血藥物。然而,在過去3個月內,他的左腿腫脹情況加劇,腿部緊繃感明顯,影響到正常行走。此外,原本已有的色素沉澱部位,顏色進一步加深,使他擔心可能有截肢風險。
經過詳細檢查,確認血栓從左側髂靜脈向下延伸至大腿深部靜脈,導致左腿靜脈血無法正常回流心臟,整隻腿因此腫脹,且皮膚出現水泡。在與李先生討論後,決定採用微創介入手術進行治療。手術中,藉由血管內超音波,成功打通阻塞1年多的靜脈,並通過置放支架保持靜脈開通。術後,李先生的腿部迅速消腫,並且在1週後回診時,他的行走狀況已有顯著改善(如圖)。
當深部靜脈血栓形成時,血塊會阻塞靜脈,導致血液流動受阻。隨著時間推移和藥物治療,部分血栓可能會自行溶解,但靜脈內壁和靜脈瓣膜可能在此過程中受損。
減少靜脈潰瘍發生風險
靜脈瓣膜的功能是防止血液回流至肢體,但受損的瓣膜可能無法有效閉合,或血栓完全阻塞血管,導致血液滯留在下肢,增加靜脈壓力。這種靜脈壓力的增加會引起組織水腫、發炎及傷口潰瘍等症狀,形成血栓後症候群。
其症狀範圍從輕微的不適到嚴重的功能損傷,包括腿部腫脹、疼痛、沉重感、皮膚變色、靜脈曲張及皮膚脂肪變性。現在,有新的治療方法,可用微創技術,通過導絲線穿過完全阻塞的血管,然後用氣球擴張將血管恢復至原本大小,最後置放靜脈支架,確保血管持續通暢。術後,配合藥物治療和適當運動,雖然未必能完全恢復到正常狀態,但可以顯著改善腿部不適和部分消腫,並減少靜脈潰瘍發生風險。
一般在治療靜脈血栓時,若抗凝血藥物治療3個月後,下肢有持續腫脹且懷疑血栓殘留情況下,越早期接受微創介入手術,血管疏通機率越高。
(作者為義大癌治療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