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麻童吃東西常嗆到 吞嚥治療助安全進食
文/林亞翰
小威(化名)罹患腦性麻痹,成長過程吃東西常常被嗆到,數次因肺炎往返小兒加護病房,因此裝上鼻胃管。但是在食物灌入後,又常常因嘔吐反射過度敏感,及強大橫膈膜及腹肌張力上推,使胃裡食物逆流至口腔後,再度流到氣管引起肺炎,便改為鼻腸管。如此反覆的肺炎及無法順利進食,令父母相當擔心,便安排他於1歲開始接受吞嚥治療。
及早治療 預後成效更好
吃東西對一般人來說,是相當輕鬆容易的事,當食物進入嘴巴時,先經由咀嚼及舌頭將食物的黏稠度調整至適合吞嚥程度,接著將食團往後推至舌根,啟動吞嚥反射,食團會進一步移到咽部,此時喉部會上提,會厭軟骨蓋住氣管,避免食物掉入,最後食道蠕動將食團帶往胃部。
但對於有進食及吞嚥障礙的孩子來說,若是無法正確且充分處理食物,或是於吞嚥時,食物卡在舌根和喉嚨之間,想吞卻吞不下去,如果再加上各種感覺和反射紊亂,還有相關肌群功能不協調,很可能導致嗆咳、哽嗆而缺氧。
首先透過減敏感訓練減少過度敏感的嘔吐反射,配合振動治療放鬆筋膜,接著進行徒手治療,放鬆口腔及喉頸部肌肉關節。由於長時間未使用的肌肉或關節會沾黏,造成活動不協調,可能出現錯誤的咀嚼習慣,故先將軟組織放鬆後,透過徒手方式將肌肉或關節沾黏處撥開,增加其活動度,接著進行咀嚼及吞嚥食物功能性訓練,讓食物能安全嚥下。為了讓患者能長時間將軟組織維持在較好狀態,最後會以貼紮作為治療的延續,以誘發更多相關動作。
進食及吞嚥功能相當複雜,牽涉到很多肌肉運動及感覺反射的協調,只要1個環節出問題,就會產生進食及吞嚥障礙。在臨床上,語言治療師會先進行口腔運動功能、口腔感覺功能、咀嚼及吞嚥評估,再擬定治療計畫。
對於有上述障礙狀況的孩子來說,經口進食潛藏嗆食風險,嚴重時,更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若要改善吞嚥功能,避免未來被插管機率,越早介入治療,預後成效將會更好。
(作者為台灣小蝸牛聽語障礙關懷協會語言治療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