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竭等移植 「居家型心室輔助器」助續命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
心臟移植是心臟衰竭末期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捐贈器官難等,部分病友改用「居家型心室輔助器」續命。已經與機器相伴11年的心臟衰竭病友左先生說,除了不能下水或做激烈運動外,他的生活幾乎與正常人無異,呼籲有同樣經驗的病友「看開一點」,把握重活1次的機會。
台大醫院外科部心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王植賢指出,心臟移植是心臟衰竭的最後一線治療手段,但移植後需要使用許多抗排斥藥物,感染等風險隨之而來,使用心室輔助器則只需要使用抗凝血藥物,以往最擔心的中風等併發症,隨著技術進步,發生率已大幅降低。
他戴11年可健身跑步、出國
此外,王植賢說,「居家型心室輔助器」讓末期心臟衰竭患者有另一種選擇,即使不馬上做心臟移植,也能回歸正常生活,並爭取更多等待移植的時間,台大醫院迄今已經累計近百個患者使用居家型心室輔助器,其中16人使用超過3年、4人已接受心臟移植,且統計顯示,使用居家型心室輔助器3年存活率與心臟移植個案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
左先生表示,44歲時,因心臟衰竭昏迷,完全失去意識、已經一隻腳踏入鬼門關,使用心室輔助器才又「重活1次」,如今55歲,除了不能游泳、從事有衝撞風險的運動,日常生活與一般人無異,維持著到健身房跑步的習慣,也多次帶著機器出國。
不過,台大醫院器官移植護理師曹傳怡說,居家型心室輔助器還是會造成患者生活型態改變,比如洗澡、電池更換等,都需要訓練與學習,個案、家屬、醫療團隊事前務必確實溝通,才能讓病患準確決定要不要選擇這樣的生活。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