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肥胖洗腎者血管表淺化手術 穿刺快、透析效率高

2024/08/07 05:30

▲術前超音波顯示,血管距皮膚的深度超過1公分(左圖);而術後血管在皮下的深度在0.6公分的標準內(右圖)。(照片提供/蔡承根)

▲術前超音波顯示,血管距皮膚的深度超過1公分(左圖);而術後血管在皮下的深度在0.6公分的標準內(右圖)。(照片提供/蔡承根)

文/蔡承根

在洗腎過程中,動靜脈瘻管是透析患者的首選血管通路,因其在短期和長期內均能提供較好的效果,並能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然而,透析的成功與否,不僅取決於瘻管的建立,還與血管的深度和穿刺的技術密切相關。

在透析過程中,動脈針和靜脈針之間的距離應保持在5至7公分之間。這樣的距離有助於確保血液流動順暢,避免不必要的併發症。

如果針距離過近,可能會出現再循環問題(剛淨化的血液可能直接從靜脈針回流到動脈針中,導致「再循環」現象,減少實際淨化的血液量,降低透析效率)、壓力和流速異常、血管損傷風險。

動靜脈瘻管的血管應位於皮膚表面以下0.6公分以內。這個深度範圍有助於方便醫護人員準確穿刺、減少血管受損併發症及提高透析效果。

如果血管位於皮膚表面以下超過6毫米,可能會出現穿刺困難(血管過深會增加穿刺的難度)、增加血管損傷和感染風險、降低透析效率降低。

門診來一位58歲女性患者,因有慢性腎病並需要定期透析。她的BMI超過30,屬於肥胖患者。最初,她的動靜脈瘻管建立後,因為血管位置過深(約1.3公分),洗腎室在進行穿刺時遇到了困難。穿刺困難導致她經常需要多次嘗試,增加了出血和感染的風險,並且透析效果不佳。經過評估後,決定進行靜脈表面化的脂肪切除手術,使她的血管移至更接近皮膚表面的位置,手術後血管深度減少至0.4公分。術後,洗腎室發現穿刺變得更加容易,透析效率顯著提高。病患的整體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

在洗腎過程中,確保動靜脈瘻管的針距位置和血管深度符合標準,對於透析效果和患者安全至關重要。適當的針距離(5至7公分)和血管深度(不超過0.6公分)能有效避免併發症,確保透析過程的順利進行。

(作者為義大癌治療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