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口罩擋面容 肢端肥大症診斷延誤

2024/06/23 05:30

▲圖1:肢體末端肥大症患者的手(右)比一般女性的手肥大。(照片提供/王舒儀)

文/王舒儀

從2019年底,全球COVID-19疫情大流行,大家都戴起了口罩,隨著疫情的緩解,5月19日起進醫院免再強制戴口罩,終於讓醫師更方便看到病人的面容。

●案例1:46歲李先生2020年3月因甲狀腺結節就診,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聽其聲音低沉,請他脫下口罩,發現面部粗糙,鼻大唇厚,安排生長激素檢測,影像發現腦下垂體腫瘤,開刀切除後,生長激素恢復正常,睡眠呼吸中止症也獲改善。

●案例2:55歲陳女士今年3月初診,主訴糖尿病診斷一年,睡覺會打鼾,不小心看到病人置於桌上的手,比一般女性肥大(圖1),請其脫下口罩,發現舌大、唇厚(圖2),咬合不正 ,進一步安排生長激素與IGF-1檢測,後續確診肢端肥大症。

疫情期間,全球肢端肥大症個案數量下降,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戴口罩的影響。口罩的使用雖能降低傳染風險,但也讓醫師難以觀察病人的面部特徵而延誤診斷。

舌大、唇厚面部特徵 一時未發現

肢端肥大症是一種罕見的慢性疾病,主要由於生長激素(GH)和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過度分泌,多數是由腦下垂體腫瘤引起。患病率約為每百萬人口100至1000人,最常見於中年,因病程緩慢、診斷不易,從症狀開始到被診斷平均需5-8年的時間。

外表常見的變化包括:肢端肥大、面部粗糙、額頭突起、咬合不正、唇厚、舌大、油性皮膚。其它症狀還有月經失調、頭痛、關節炎、腕隧道症候群、糖尿病或糖代謝異常、性功能障礙、視野缺損、睡眠呼吸中止症、打鼾、結腸瘜肉等。除了外觀改變,也會增加心血管、呼吸系統、新陳代謝等問題和增加死亡率與癌症的風險。

治療的目標是減小腫瘤,讓GH和IGF-1保持在正常範圍,改善臨床症狀。方式包括手術、放射線療法與藥物治療。經蝶竇垂體腺瘤切除術是治療肢端肥大症的主要方法,放射線治療則是手術後仍有殘餘腫瘤的輔助治療。有些情況可選擇藥物治療(如無法開刀、手術未完全切除或疾病復發時)。

理想的狀況是由多專科團隊合作,包括內分泌科、神經外科、放射線腫瘤科、耳鼻喉科等專科醫師,可以提供全面、最佳化的治療,同時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圖2:肢體末端肥大症患者具有舌大、唇厚等特徵。(照片提供/王舒儀)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