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男子健檢 發現罕見胃瘜肉

2024/06/18 05:30

▲胃與食道交接處,也就是俗稱「賁門」的位置,發現一顆1公分大的瘜肉。(照片提供/吳明駿)

文/吳明駿

40歲男性接受公司高階健檢,在內視鏡檢查時發現,胃與食道交接處,也就是俗稱「賁門」的位置,發現一顆1公分大的瘜肉。他沒有吞嚥困難、消化道出血、體重減輕、胃口不好、或胃酸逆流的症狀,病理結果顯示「增生性瘜肉」,我開立相關藥物,並請他持續追蹤。

常見的胃瘜肉包括「增生性瘜肉」、「胃底腺瘜肉」或「腺瘤」,少見的胃瘜肉有「平滑肌瘤」、「神經內分泌瘤」或「間質瘤」;胃底腺瘜肉佔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增生性瘜肉,兩者很少超過1公分,小於0.8公分者幾乎沒有癌化的可能,大於0.5公分的瘜肉建議切除。

超過1公分有隱藏癌化細胞風險

胃底腺瘜肉的發生與長期使用制酸劑,所導致的黏膜增生有關,它的癌化風險是所有胃瘜肉中最低的;與幽門桿菌相關的胃瘜肉,有增生性瘜肉和腺瘤,有感染者接受滅菌治療,可控制瘜肉大小與顆數;胃腺瘤發生比例較少,但具較大癌化風險者,通常大於1公分,切除後建議1年內做胃鏡看有無復發。

「賁門」是胃與食道之間的緩衝區,它屬於胃還是食道,一直以來爭議不斷,但現在普遍認為它是胃的一部分,而胃瘜肉則好發於體部、竇部和底部。賁門瘜肉很罕見,有文章做出分析,拿330個患者與對照組相比,並未發現更多的的逆流症狀、巴洛氏食道與幽門桿菌感染,但個案數實在太少,無法針對賁門瘜肉的特性下最後結論。

我們尚未完全明白賁門瘜肉的成因,統計顯示,大多屬於增生性瘜肉,超過1公分有隱藏癌化細胞的風險,建議全部切除。雖然大多患者沒有症狀,也沒有標準的治療藥物,但如果產生阻塞、出血或吞嚥困難時,也是瘜肉切除的適應症,更需要定期回診追蹤。

(作者為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