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慢性腎病第4期 治療、調整飲食未惡化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
56歲楊先生患有糖尿病超過10年,長期以口服藥控制,在診所定期追蹤,最近出現排尿時泡泡增多與雙腳水腫,診斷為糖尿病腎病變合併慢性腎臟病第4期,藉由飲食調整、藥物治療及衛教,患者水腫情況逐漸改善,腎功能未持續惡化。
成大醫院腎臟科醫師林威任表示,台灣糖尿病患者人數逐年增加,據統計,台灣第2型糖尿病患者由2011年時的166.5萬,增加至2021年的245.7萬人,預估2030年增加至300萬人。高血糖對血管造成傷害,導致各種大小血管病變,包括:心血管疾病、周邊動脈病變、中風、視網膜病變、周邊神經病變和糖尿病腎病變等。糖尿病患者約有20-40%會發展成腎病變,而糖尿病腎病變是導致洗腎的主要原因之一,約占40-50%。
林威任說,糖尿病腎病變分為5個時期:
第1期:高過濾期。腎絲球過濾率會上升,但其實是加重腎臟工作負擔,腎臟會變大,這時期大多數患者身體沒有不適。
第2期:靜止期。大約20-40%患者可能進入第2期,此時腎絲球組織開始出現病理變化,但白蛋白未從尿液中流失,患者也不會有明顯症狀。
第3期:微白蛋白尿期。這時期進入糖尿病腎病變,尿液檢測會出現輕微蛋白尿;如果患者控制血壓及血糖在良好範圍內,在此時期是可以逆轉的。
第4期:巨量尿蛋白期。此時腎絲球持續受到損害,病理變化更劇烈,有些患者會產生高血壓,對腎絲球進一步傷害,患者開始出現泡泡尿、水腫等症狀,腎功能也逐漸惡化,腎絲球過濾率每年以10-12%的速率下降。
第5期:末期腎臟病變。腎臟已經無法有效排除身體中有害物質,腎衰竭症狀產生,病人將依賴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以維持生命。
醫︰早期介入治療 避免洗腎
林威任提醒,對於糖尿病腎病變患者,早期介入治療至關重要,配合專業團隊的衛教和藥物治療,可以有效保護腎臟和心血管健康,避免惡化至腎衰竭及洗腎的狀況。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