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曲張下肢腫脹 口服藥有效緩解
文/李孟霖
黃先生是一位56歲男性,本身從事大樓管理員的工作,需要長時間久坐。去年因發現自己的雙腳出現了靜脈曲張,伴隨下肢搔癢及半夜腳抽筋的現象,因此來門診求診。當時經靜脈血管超音波檢查並未發現明顯的血管逆流,於是未建議進一步手術,僅建議保守治療,即穿著彈性襪搭配口服用藥。治療1個月後,其搔癢及抽筋症狀即明顯改善。由於當時症狀已改善,3個月後即停止用藥治療,後續並未繼續回診追蹤。
黃先生之後繼續原本的管理員工作,且因為天氣太熱,無法承受長期穿著彈性襪,大約半年前開始,又再次出現下肢搔癢及半夜腳抽筋的現象。直到1個月前,決定再次回診,並接受口服藥物治療。其症狀於用藥2週後再次緩解。然而,這次安排的靜脈血管超音波檢查發現雙下肢血管逆流已加重,因此建議安排手術。
靜脈曲張是一種國人常見的疾病,盛行率約20%,年發生率約2-3%。過去對於其治療的討論,主要圍繞在手術方式的進步,如由過去傳統傷口直視血管的手術方式,進展到微創使用超音波指引的導管燒灼或膠水黏合手術方式,並無著墨於藥物治療的層面。然而,對於靜脈疾病,其實是有有效的口服藥物。這個藥物的成分來自天然的橘子皮萃取物,與其他藥物並無交互作用,相對安全。主要有3項作用:
1.促進靜脈收縮,達到改善靜脈循環的功能;
2.抗發炎,達到改善靜脈發炎導致的疼痛和靜脈受傷;
3.抗水腫,達到減少組織腫脹,改善下肢腫脹的效果。
該藥目前建議可使用在各種期別的靜脈曲張患者身上。其雖然可以改善靜脈相關的症狀,然而對於已經產生嚴重逆流的靜脈血管,效果仍不及手術有效。因此,藥物的角色,應是靜脈曲張各式治療中的一種新選項,而非取代過去傳統或微創的手術。
口服藥物的出現,將使靜脈曲張的病患擁有更多的治療選項。
(作者為國泰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