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女大生耳機不離身 驚罹休閒噪音性聽損
文/張又壬
23歲小文(化名)參加熱音社後,為了激發創作靈感,耳機幾乎不離身,平常也喜歡和朋友一同上夜店、看電影,盡情揮灑青春的色彩。但最近小文發現上課常常聽不清楚老師說的話,同學從背後叫她,也毫無反應,甚至聽最喜歡的歌曲,有些和弦聽不清楚,嚇得趕緊就醫檢查,發現原來自己對於高音頻的辨識能力變差,造成休閒噪音性聽損。
高音頻辨識能力變差
人類可以接受的音域範圍介於20-20,000赫茲之間,接收到的語音頻率大多分布在100-4,000赫茲之間。除了語音以外,人類也會接收到其他聲音,若這些聲音產生令人不悅或持續性的干擾,就容易使情緒和健康受到影響,因此,凡使心理或生理覺得不舒服,或是妨礙正常溝通的聲響,都可稱為噪音。
我們的耳朵對噪音很敏感,持續暴露會損害聽力,即使在很短時間內,接觸超過132分貝的高強度聲音,也會導致永久性聽力損失。若音量強度達85分貝下持續待幾個小時,就可能傷害聽力;而在105分貝的聲音中若暴露超過4分鐘,即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但年輕人喜歡聚集的場所,如演唱會、夜店等,經常超過這個音量,甚至電影院的音效,有時也會超過100分貝。
以小文為例,無論走路、搭捷運都用耳機聽音樂,但捷運車廂內的噪音量通常高達80分貝,因背景噪音大,小文為了聽清楚音樂而調高的音量會比80分貝來得更大聲,長期下來容易傷害外毛細胞和聽覺神經,加上喜歡泡夜店、參加演唱會、看電影,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聽力損害。
長期暴露噪音 恐永久性聽損
通常初期且輕微的聽力傷害沒有明顯症狀,假如聽力損害持續進行,可能出現輕微耳鳴、間歇性聲音模糊、高音頻區(3,000-6,000赫茲之間)辨識能力變差或失真。
一旦長期暴露於噪音中,加重聽力損害時,不僅高音頻聽不清楚外,就連低音頻也受到影響,若是語言區域聽力明顯受損,就會影響溝通能力,也會使耳鳴症狀日益惡化。
盡量選擇耳罩式抗噪耳機
建議民眾,若要聽音樂,盡量選擇耳罩式抗噪耳機,因耳護蓋的內部為吸音材料,並有加緊彈力,可緊壓在左右耳廓上或圍住耳廓四周,降低聲音傳播入耳內,能有效保護耳朵,以及限制使用耳機的時間,且控制音量在最大音量60%以下。
最重要的是,因環境吵雜時容易忽略音量控制,故搭公車、捷運、騎車時,應避免使用耳機,才不會因為聽損,剝奪聽音樂的嗜好。
(作者為台灣小蝸牛聽語障礙關懷協會聽力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