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發炎無解 隱藏血管危機
文/蔡承根
門診來了一名近70歲的女性患者,她因雙腿皮膚持續發炎近3年,經皮膚科及整形外科治療,仍未見顯著改善。她透過網路查詢,懷疑這與血管問題有關,因此前來就醫。
鬱血性皮膚炎 靜脈功能異常導致
從臨床觀察中,可見她的小腿有顯著的色素沉澱,特別是左側小腿,由於持續搔癢已形成慢性潰瘍。綜合這些症狀,初步診斷為鬱血性皮膚炎。進一步使用超音波檢查後,證實她的淺層及深層靜脈均有異常。於是採用了微創靜脈手術進行治療。5個月後,她的潰瘍已完全癒合,且搔癢症狀得到顯著緩解(如圖)。
鬱血性皮膚炎雖主要呈現為皮膚問題,但其根源是慢性下肢靜脈功能不全,這導致靜脈血液回流受阻。這種功能失調可能因靜脈瓣膜退化、靜脈回流阻塞或小腿肌肉泵浦功能降低。該疾病會使血液在下肢鬱積,形成慢性靜脈高壓,被定義為中後期的第4期靜脈功能不全。
此病的典型症狀為下肢紅斑、濕疹、尤其於內側踝和小腿部位。患者可能會有搔癢、疼痛、脫屑等症狀。長時間的搔癢可能使皮膚逐漸增厚。皮膚上的棕色斑點則源自血色素副產物—鐵質蛋白的沉積。當皮膚受損,可能引發二次感染,如蜂窩組織炎或丹毒,未治療則可形成慢性靜脈潰瘍。
治療方針中,初階建議為運動、定期步行和下肢抬高,但適用於輕度患者。壓迫治療是主要策略,通過彈性繃帶或醫療彈性襪達到減緩靜脈壓力的目的。但持續使用彈性襪可能遇到彈性降低的問題,而約有半數患者會因此中止治療。部分患者亦可能對彈性襪的材質產生過敏。
然而,要真正解決問題,根本治療仍需針對靜脈異常做處理。淺層靜脈患者可以進行傳統靜脈抽除或微創手術(雷射/微波燒灼或凝膠閉合)治療;深部靜脈則需進一步做超音波和血管攝影檢查,嚴重者考慮氣球擴張或放置靜脈支架,以確保血液順利回流心臟。這不僅有助於解決鬱血性皮膚炎,更能遠離靜脈潰瘍的威脅。
(作者為義大癌治療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