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揪出攝護腺癌 核磁共振超音波影像融合切片 提高診斷率

2023/09/29 05:30

▲圖1:即便體積很小的攝護腺腫瘤都可透過核磁共振被發現,切片前由醫師判讀攝護腺的邊界及腫瘤的位置後繪製出一組3D的攝護腺影像。(照片提供/謝尚儒)

文/謝尚儒

臨床上,當泌尿科醫生懷疑男性病患有攝護腺癌的風險時,不論是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Prostate-Specific Antigen)異常、肛門指診摸到攝護腺上有結節,或者從影像檢查發現骨頭轉移的病灶即應建議病患進行攝護腺切片。目前診斷攝護腺癌的標準方法仍然依據攝護腺切片的病理結果為主。

傳統隨機切片 病灶易被遺漏

傳統的系統性切片是透過超音波經直腸對攝護腺作12針的隨機切片,然而超音波對攝護腺腫瘤的敏感度卻非常低,根據一項研究發現,有35%的攝護腺腫瘤並無法在超音波上被發現,使得部分病灶容易在隨機的切片中被遺漏。

攝護腺好比是一顆柳丁,腫瘤細胞就像是柳丁的籽,傳統的切片方式就像對一顆柳丁隨機插入12針,但因為事前並不知道籽在那裡,運氣好一點可能切到了腫瘤;然而有時候因為籽太小,使得這12針都跟腫瘤擦身而過而無法得到正確的診斷。

▲圖2:切片當天透過即時的超音波掃描與3D的影像融合,泌尿科醫師可針對病灶處進行標靶切片(target biopsy),大幅提升採檢的陽性率。(照片提供/謝尚儒)

因此,在最近1年內發展出了核磁共振超音波影像融合切片的技術。它的概念源自於精準醫學,一旦臨床上懷疑病人有攝護腺癌的風險時,先讓病人進行一組核磁共振(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影像檢查,經過泌尿科與影像醫學科兩位專科醫師的判讀後,描繪出攝護腺的輪廓以及腫瘤的範圍,透過電腦軟體建立一組攝護腺3D的影像(圖1);於手術當天將核磁共振的3D影像與即時掃描的超音波影像融合在一起,透過電腦協助醫師決定進針採樣的位置。這種方式能讓切片的採樣針變成配戴導航系統的飛彈朝向腫瘤擊發,大幅增加攝護腺癌的診斷率(圖2)。

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研究顯示,對於初次接受攝護腺切片的病人,透過核磁共振超音波影像融合的切片技術可以提高臨床上有意義的攝護腺癌診斷率,以及降低低風險攝護腺癌的採檢率,避免造成病患心理上的壓力和不必要的治療。

(作者為亞東醫院泌尿外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