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醫師是人 也有精神健康困擾

2023/09/14 05:30

▲醫師也是人,當出現倦怠、憂鬱等情緒時,也應勇於求助;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陳紹祖

近日先後有中部某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及北部某醫院住院醫師輕生,朋友好奇問我:「為什麼醫師的收入和社會地位都不差,也有其專業,但為何無法自救,竟會結束自己生命?」

事實上,早在1858年就有文獻指出,醫師的自殺率高於一般民眾,但是醫師的精神健康問題卻少有人關心。常見的醫師心理困擾包括:憂鬱、焦慮和物質濫用。

醫師自殺的風險因子,包括:女性、個人曾有精神疾病史、精神疾病家族史、缺乏社會支持以及藥物使用或濫用。

醫師自殺有2個高峰期,第1個高峰發生在住院醫師和進修培訓期間,發病率最高的第2個高峰發生在中年晚期。培訓期間的高峰通常歸因於培訓期間的緊張和壓力,工作時間長,醫療錯誤的風險,以及工作和家庭義務難以平衡;中年後期的高峰被歸因於醫師接近退休,或身體健康狀況惡化而產生的失落感。

社會恥辱感 讓醫師不願求助專業

雖然身為專業人員,但他們對精神疾病造成的恥辱感仍然很在意。許多醫師擔心,如果他們的心理疾病被別人得知,工作會受到影響。這種恥辱文化導致許多醫師嘗試透過自行處方藥或自助式療法來治療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許多醫師在自殺前不曾尋求過專業治療,但這種「醫師,治癒你自己」的做法是遠遠不夠的。

倦怠(burnout)是一種長期的壓力反應,其特徵是情緒疲憊、不耐煩、易怒和缺乏成就感。在美國,大約50%的醫師會在職業生涯的某個階段會報告與倦怠相符的症狀,在台灣則欠缺相關研究。

倦怠常常是憂鬱前期的徵兆,當醫師出現職業倦怠感時就應該針對壓力源進行調整,或尋求專業評估與協助。

自我調適若效果不好 應勇於求助

憂鬱和焦慮雖然是常見的情緒症狀,但是專科醫師可能更能判斷它到底只是一時的心理反應,抑或是已經達到疾病程度,需要治療,而非「自我調適」或「想開一點」的社交辭令。市面上的抗憂鬱藥物,光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s)這一類,就有10多種,雖然統計上,療效差不多,但是副作用各不相同,何時吃、吃多少、吃多久,遠超藥理學教科書所涵蓋的範圍,也不是非精神醫學專科醫師所能精通。

除了醫師外,有許多專業助人者,都有高自殺率的問題,例如:警察、消防員和退伍軍人。當醫師懷疑自己有精神健康問題時,當然可以試著自我調適,但是如果效果不夠好,請務必放下社會恥辱感,尋求專業協助。

(作者為慈濟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花蓮慈濟醫院成癮精神科主任)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社會處處有溫暖,一定能度過難關。☆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