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李玟離世 身體病痛者身心健康引人關注
文/葉品陽
報載李玟於今年2月揭露長期均只使用右腳完成各項高難度舞蹈動作。然而,她表示,身體狀態越來越差,只有在跳舞中才不會感到疼痛,希望歌迷繼續支持她,她會早日回歸。不幸是,歌迷等不到李玟再次克服身體病痛為大家帶來美好表演。李玟的離世提醒我們,嚴重肢體障礙失能者的身心健康問題。
長期疼痛易衍生災難化想法
疼痛感不僅是生理反應,更是一個主觀感受(或情緒)。長期疼痛下,患者易衍生疼痛災難化的想法(pain catastrophizing),例如:「為何是我,不是別人?」「疼痛是否永遠不會被消失?」…這些想法易促使患者大腦過度關注(或感覺)身體不適,如此持續惡性循環。
筆者整理各國研究發現,慢性疼痛者的大腦杏仁核(涉及人類焦慮反應)會比一般人小,右側則更為明顯。可是,較小杏仁核不代表比較不焦慮,反而可能是更敏感,如此才能維持基本生存需求。因此,慢性疼痛者的生活壓力普通高於一般人,生活品質與社會參與度也相對不佳。
除疼痛外,眼見自身障礙日漸嚴重,以致於失能程度增加,這會使患者產生自我認同的困擾,即現在的自己不是以前的自己。
綜合前述,李玟希望歌迷繼續支持自己,她要更努力回報大家,這樣談話內容不啻反映出,如果無法回歸以前狀態,等於她就不是她,也加深走上絕路可能。
如何減少肢體失能者的疼痛感與自我認同問題是重要議題。疼痛管理不僅需要藥物止痛,更需要「大腦的心理介入」。一方面讓患者瞭解疼痛相關情緒反應對大腦的影響,另一方面透過大腦的減痛機制(Pain descending pathways)進行治療。
更需要大腦的心理介入治療
目前有實證文獻支持的方式有認知行為取向(如:認知再評估與正念覺察技巧)與生理回饋。情緒危機的高風險期過去時,如何重建患者大腦的自我認同,是臨床神經心理學家的重要任務,即脫離自殺可能,邁向新的可能人生。這不僅是患者自身議題,更是涉及遭週家人與朋友,也有賴社會系統支持(例如:職業復健)。
(作者為亞洲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暨亞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主任)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