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掌握個人狀況+事前評估》顯影劑傷腎臟?醫:雙重把關降風險

2023/06/17 05:30

▲醫師會在檢查前詢問患者狀況,避免副作用風險。(照片提供/林軒任)

文/林軒任

隨著疫情解封,民眾陸續安排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全身性健康檢查,有些須採靜脈注射顯影劑後,透過顯影的效果,讓許多病灶無所遁形,不過不少人會好奇:「使用顯影劑不是會傷腎臟嗎?」其實,接受檢查前醫師都會針對腎絲球過濾率的數值進行評估及確認副作用,保護病人用藥安全,大家不用擔心。

顯影劑大致分為含碘顯影劑及含釓顯影劑,前者運用在電腦斷層(CT)檢查、血管攝影、尿路攝影;後者則用於核磁共振;其中含碘顯影劑依據化學結構式的不同,分為離子性和非離子性,前者的滲透壓較高(2000mOsm/kg water),後者的滲透壓較低,而非離子性顯影劑又依其滲透壓高低,分為非等張性(700-900mOsm/kg water)與等張性(290mOsm/kg water)顯影劑。

由於含碘顯影劑的滲透壓比血液高很多,加上血管會收縮,造成血流變少,加上腎小管比較細小,就容易出現缺血狀態,且顯影劑從腎臟代謝,也會對腎小管的上皮細胞造成傷害,導致「顯影劑腎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簡稱CIN)的發生。

慢性病患罹CIN風險高3-4成

患者會在48-72小時內出現疲累、食慾不振、腳水腫、眼睛水腫、皮膚癢等症狀,所幸顯影劑腎病是可逆的,通常兩天內肌酐酸會上升,腎絲球過濾率會下降,約3-7天到達頂點,之後就慢慢恢復。

但其實顯影劑造成的腎臟病並不常見,只有約有2%的人會出現,又以某些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病史的民眾,罹患顯影劑腎病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30-40%。

另一個可能出現的疾病為腎源性全身纖維化(NSF),更為罕見但相對嚴重,約有4%晚期腎臟病的患者,接觸到核磁共振所使用的含釓顯影劑時,會立刻出現皮膚發癢、發燙,甚至有紅色或深色的塊印、關節僵硬及肌肉無力等症狀,有些人甚至是打完後3個月才發生。

如果患者腎絲球過濾率小於30,建議盡量避免施打顯影劑;如果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又必須使用含碘顯影劑時,建議使用非離子性(等滲透壓)顯影劑比較適合。

▲顯影劑比較表

施作前兩日 每天喝水1500c.c.

至於做核磁共振使用的含釓顯影劑,若腎絲球過濾率小於30,就不建議使用;若是洗腎患者,有可能會發生腎源性全身纖維化。

要預防顯影劑對腎臟造成的影響,建議檢查前1-2天,每天喝水量達1500c.c.,除非有心臟和腎臟疾病,才會需要注意水分攝取;若有服用利尿劑、降血糖藥metformin、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也應該停用。建議無論是做哪種檢查,醫師都會事前進行評估、把關,民眾大可放心。

(作者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

▲為了精準掌握病灶,部分精密影像檢查需注射顯影劑,圖為電腦斷層掃描儀(CT)。(照片提供/林軒任)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