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 罹紅斑性狼瘡風險高55倍

2023/02/24 05:30

▲李冠德醫師指現在有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可針對頑固型紅斑性狼瘡患者治療,效果奇佳。(記者蔡淑媛攝)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患者罹患紅斑性狼瘡風險高達55倍!44歲的顏小姐在28歲時感冒1個月,頭昏、臉色蒼白發現罹患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服藥治療5個月痊癒,醫師提醒要定期回診追蹤,未來有可能復發,甚至進展為紅斑性狼瘡,但她認為都好了未回診,10個月後復發就醫服藥,10天後仍全身抽筋及意識不清而送急診,診斷出紅斑性狼瘡而且「紅斑大爆發」引發腦部發炎。

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信華指出,紅斑性狼瘡是系統性自體免疫疾病,可能侵犯任何系統及器官,包括血液系統;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則是因自體抗體攻擊紅血球造成溶血性貧血的疾病,過去的研究發現,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和紅斑性狼瘡有一些共同的遺傳和環境(如陽光、病毒)危險因子。

▲陳信華醫師指顏小姐定期回診追蹤治療,紅斑性狼瘡控制良好,未出現常見併發症的關節變形。(記者蔡淑媛攝)

中榮研究 刊登風濕科頂尖期刊

陳信華說,因此同一位患者可能同時發生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及紅斑性狼瘡並且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常發生在紅斑性狼瘡診斷之前。而顏小姐先後罹患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紅斑性狼瘡,緊急治療未再惡化,追蹤用藥已16年,病情穩定。

陳信華利用健保資料庫分析2003到2013年共713名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患者,發現紅斑性狼瘡的發生率約每年5%,風險是一般人對照組的55倍,尤其在發病後兩年罹病比例15%為最高,且好發於小於65歲的女性,該研究也刊登於風濕科頂尖期刊《風濕病年鑑》(Annals of the Rheumatics Disease)。

陳信華指出,希望藉此研究結果提醒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患者,即使病情緩解,仍應定期回診追蹤,也呼籲血液科醫師應該和免疫風濕科醫師密切合作,對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進行紅斑性狼瘡的早期監測,藉由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而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台灣罹患紅斑性狼瘡約3萬名患者,其中1/10為頑固型紅斑性狼瘡,經各種治療仍難有改善,中榮癌症防治中心主任、血液腫瘤科醫師李冠德指出,去年德國醫師發表將原本治療癌症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治療),運用在5名頑固型紅斑性狼瘡患者身上,效果很好且副作用少,也刊登於《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中榮也爭取臨床試驗,希望最快今年能實現,為患者爭取治療契機。

▲顏小姐罹患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後,紅斑性狼瘡也發病,定期回診追蹤,配合醫師治療,控制良好。(記者蔡淑媛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