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膝關節微創術後 「骨骼機器人」喚醒肌力

2023/02/06 05:30

站姿軀幹側旋。(照片提供/盧沂榛)

文/盧沂榛

52歲林女士是外商公司高層,生活忙碌以致沒時間運動,多年前出差推行李趕飛機,因失去重心不慎跌倒,起初瘀青腫痛,左膝與腰部偶有痠軟不適卻不以為意,只靠止痛藥緩解。直到最近趕過馬路時突然軟腳且無力自行爬起,才赴醫檢查,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第二期合併股骨髕骨外翻,透過膝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並搭配下肢外骨骼機器人訓練後,林女士終於能順利行走。

林女士為了把握時間,走路、上下樓梯過程常是急速移動,膝蓋受傷後經藥物、針劑與傳統復健治療,改善有限。與醫師討論後,林女士還未需置換膝關節,因此選擇膝關節鏡微創手術,清除其關節內骨刺與發炎組織,術後搭配下肢外骨骼機器人訓練,加強肌力並矯正代償,經過10次訓練與衛教後,林女士學會保護關節的正確發力、核心與動態穩定,徹底擺脫痠軟無力。

以往下肢術後復能,著重肌力與單關節活動重建,再進展至功能訓練。但人體是精密的動力鏈團隊,日常功能動作多為承重時於3D空間的「動態」執行,像是揹著背包上下樓梯。因此,近年臨床更強調「喚醒、活化」肌群並結合任務導向的功能訓練,協助患者儘早回歸正常生活。

肱二頭肌彎舉。(照片提供/盧沂榛)

然而,疾病或住院初期,患者常因疼痛、肌力不足、動作控制不良或體能虛弱等因素,無法執行「大量、連續、重複」的復能訓練,進而錯過修復黃金期。且進行下肢關節術後訓練時,患者常因上述因素,以代償模式造成動作誤差,進而引發疼痛緊繃、組織受損,長期下來又進入另一個惡性循環。

外骨骼機器人原為軍事用途,近年來科技發展結合醫療並應用於臨床場域。適用骨科下肢術後的外骨骼機器人結合「被動支架」,將髖與膝關節於穿戴時即擺位在正確角度,刺激目標肌群發力,藉此降低關節承重與動態時的磨損。動作執行時透過雙側髖與膝關節AI感測器、膝關節馬達與精準微電腦控制「主動輔助」,讓患者不再因肌力不足或代償擾亂而卡關。

由於術後的動作控制訓練是手術成功的長久延續,需要患者主動努力參與,在創新科技的輔助下,只要患者能儘早透過動態功能訓練,刺激大腦與正確動作模式的連結,就能奪回動作主導權。

(作者為物理治療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