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12歲前做好遠視儲備量 遠離惡視力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
學齡前期至學齡期的階段,是近視防治的關鍵期,但不少家長有「視力1.0就代表沒有近視」等迷思,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國內小學6年級近視率已達7成,呼籲家長在孩童12歲前應掌握「遠視儲備量」,降低近視後迅速成為高度近視的風險。
打破4迷思 避免高度近視
國健署昨天邀請高雄長庚醫院眼科醫師吳佩昌,打破兒童視力保健的四大迷思。迷思一為「視力1.0就代表沒有近視」,吳佩昌說,小朋友容易緊張、緊繃,若沒有散瞳驗光,可能呈現假性近視,建議至眼科院所散瞳後讓眼睛放鬆,才會驗出真正的原始度數。
迷思二為「不看3C就不會近視」。吳佩昌說,連續2小時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就會增加30%近視風險,不僅是3C,像是看書、玩積木、畫畫,甚至長時間寫作業,沒有足夠休息都可能近視。
迷思三、四分別為「近視沒關係,戴眼鏡就好或長大去做雷射手術就好」。吳佩昌指出,眼鏡只是矯正,無法治療,雷射手術是將眼球表面角膜削平,無法治癒近視造成眼軸拉長問題。他強調,若沒有好好護眼,眼軸隨著青春期拉長,每年可能增加75至100度近視度數,到中、高年級就會進入高度近視,即使成年後做雷射手術仍要定期檢查,否則仍可能出現視網膜剝離等風險。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指出,國內小學六年級近視率已達70.6%,疫情期間遠距上課,疫後更應重視視力保健。0到3歲嬰幼兒應有150至200度遠視度數、4至6歲幼兒應有100至200度遠視度數,若耗盡遠視、太早近視,也增加未來高度近視機率。
醫師也呼籲,遠視度數會隨孩子年齡增加而消耗,家長在孩童12歲前應掌握「遠視儲備量」,也就是防治近視、從小做起,包括每年定期檢查視力1至2次、避免讓未滿2歲的孩童看螢幕、2歲以上的孩童,每日看螢幕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建議每日在戶外活動2至3小時,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早睡早起,達到充分的休息。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