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醫病共享決策 破除「氣切」迷思

2022/11/05 05:30

醫師說明氣管插管情形;圖為情境照。(照片提供/陳致宇)

文/陳致宇

陳伯伯自從一年前中風後,儘管左側肢體無力,但生活尚能自理,然而進食卻常出現嗆咳的狀況。

這次陳伯伯發生肺炎,緊急送醫治療,接受插管及呼吸器支持。治療後雖生命徵象穩定,意識清醒,但仍虛弱無法脫離呼吸器。住院3週後,主治醫師判斷陳伯伯無法自主呼吸,且咳痰功能不佳,建議進行氣切手術。

陳婆婆暗自思量著:「聽說一氣切就完了,以後一輩子只能躺在床上。」主治醫師建議可以和陳伯伯一起討論,但陳婆婆斷然拒絕,她擔心陳伯伯「如果知道要被氣切,會不會就喪失了求生意志?」

「氣切」又稱「氣管造口術」,其目的除了建立上呼吸道阻塞時的通道外,最主要的功用其實是用於取代長時間的經咽喉氣管內管置放,減少聲帶損傷,改善舒適度。

氣切可減少聲帶損傷 改善舒適度

俗稱的「插管」意指使用氣管內管,經過患者的口咽,通過聲帶置放於氣管內,連接呼吸器幫助患者呼吸。由於快速便利等特性,在全身麻醉手術或急性呼吸衰竭等情況下,經咽喉氣管內管置放是最重要的呼吸道建立手段。然而長時間的經咽喉氣管內管置放,導致口咽及聲帶壓迫產生潰瘍糜爛,造成疼痛不適,甚至影響未來的發聲及吞嚥功能。

相較於經咽喉氣管內管置放,氣切可以避免口咽及聲帶的壓迫,同時也有助於維持口腔清潔衛生,改善患者舒適度,降低感染發生機率。此外,氣切之長度僅約為氣管內管的1/3,長度縮短後,可降低呼吸阻力,有利於患者自主呼吸。

更重要的是,在長期需要呼吸管路的情況下,氣切可以每個月安全地進行常規置換,以避免管路髒污阻塞。

由於民情習俗等影響,在台灣患者接受氣切的時機,平均落在經咽喉氣管內管置放後的15至18天左右,遠晚於西方國家。就醫療觀點而言,錯誤認知造成的結果,可能對患者造成不必要甚至永久的傷害。然而對於患者及家屬而言,在急性疾病剛穩定下來的同時,卻要接受無法脫離呼吸器的事實及面對氣切帶來的衝擊。

醫病共享決策是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醫療執行過程,其目的是在進行醫療決策前,讓患者共享相關醫療知識及實證,相互溝通並了解其偏好及價值,達成共識後尊重支持其決策。

氣切的決定是沒有正確答案的,家庭背景所造成的價值觀、年齡及平時健康狀態、急性呼吸衰竭的原因以及預後等不同條件下,就可能會有不同的選擇,此時,若能運用醫病共享決策,讓患者及家屬能充分了解氣切的優缺點,以及治療的目標,溝通患者及家屬間彼此的偏好及價值,最終幫助患者做出適合的決定。

(作者為中國附醫豐原分院胸腔科醫師)

醫師指出,氣切可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圖為情境照。(照片提供/陳致宇)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