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掌握家族癌症史 定期篩檢早期發現
文/王博民
根據衛福部日前公布的110年國人十大死因,惡性腫瘤(癌症)依舊蟬聯「最要命」榜首,但隨著癌症篩檢工具日新月異,民眾若能掌握家族癌症病史、遠離致癌因子,並定期追蹤病程發展,不僅有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更能提升抗癌成功機率,享受精彩人生。
國健署補助4癌免費篩檢
以國健署補助的四癌免費篩檢為例,分別有「乳癌」X光攝影檢查、「子宮頸(癌)」抹片檢查、「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及「口腔癌」口腔抹片檢查等,並依據民眾年齡層,提供2年1次或3年1次不等篩檢頻率,藉此早期發現癌症或阻斷癌前病變惡化,有助於治療後降低死亡率。
此外,乳癌高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死亡率第四位,除了上述的X光檢查外,若經醫師評估有進一步檢查需要,可再安排超音波或磁振造影(MRI)檢查,更為精準揪出病灶。
至於連續多年蟬聯國人癌症死亡第一名的「肺癌」,約佔全部癌症的2成,每年更大約以新增1.1萬名病例速度攀升,檢查方式包括痰細胞學檢查、胸部X光、電腦斷層掃描(CT)、磁振造影和正子放射斷層掃描(PET-CT),必要時還能利用支氣管鏡切片檢查,扮演肺癌分期的重要工具角色。
被稱為「沉默殺手」的肝癌,則因早期沒有明顯病徵,大多數人出現症狀時都是晚期,因此可先抽血初步檢驗,若發現指數異常,如甲型胎兒蛋白(AFP)、異常凝血酶原(PIVKA-II),可再搭配腹部超音波攝影及磁振造影檢查,可偵測出小於2公分的肝臟腫瘤,準確度更可超過9成,對於肝癌早期發現十分具有參考價值。
另外,多年來始終高居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的「大腸癌」,因與國人愛吃燒烤與紅肉、缺乏運動、肥胖高度相關,因此除了糞便潛血檢查外,也能透過腸胃鏡提早揪出大腸直腸癌、胃癌等病變。
不菸酒、健康飲食、勤運動
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步,人類在對抗癌症的過程中,不斷開發或改良各類篩檢儀器,對於對抗病魔而言,無疑是一大助力,但民眾本身也應該遠離生活中的高危險因子,例如菸酒、不健康飲食,並保持運動習慣,避免過度肥胖都能有效預防癌症發生。
(作者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