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反覆流鼻血 外生性乳突瘤惹禍

2022/04/14 05:30

流鼻血的原因多,找出病因,對症治療很重要;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
(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楊士維

一位40多歲的女性病患走進診室,直言:「最近右側鼻腔反覆性流鼻血,已經有一個多月了。」流鼻血並不少見,從單純的挖鼻孔造成鼻黏膜創傷到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鼻咽癌都是可能的潛在病因。正因如此,許多人會來就醫尋求解答。經由內視鏡檢查,發現在右側鼻腔之黏膜上有一紅色小腫塊(圖1)。病患同意手術將此病灶切除化驗。結果病理報告顯示為外生性乳突瘤,手術治療後傷口癒合良好(圖2),正式告別流鼻血的困擾。

圖2:手術後鼻腔黏膜上的病灶已完全消失,流鼻血的症狀也不再困擾病人。(照片提供/楊士維)

手術切除病灶 定期追蹤防復發

鼻腔鼻竇乳頭狀瘤是指發生於鼻腔或鼻竇黏膜的良性上皮性腫瘤,學術全名是施奈德氏乳突瘤(Schneiderian papilloma),大約平均每年每10萬人中有0.74-1.5個病患,為第二常見的良性鼻腫瘤,僅次於鼻息肉。與鼻息肉最大的差別,在於乳突瘤有轉變成惡性腫瘤的可能。

1854年,學者Ward首次記錄了鼻竇內乳突瘤的發生;另一位學者Reingertz於1935年首次描述了倒生性乳突瘤的外觀。直到1991年世界衛生組織將鼻腔鼻竇乳突瘤一共分成3種:倒生性乳突瘤(inverted papilloma)、外生性乳突瘤(exophytic papilloma)、囊腫樣乳突瘤(oncocytic papilloma)。最常見為倒生性乳突瘤,第二則為外生性乳突瘤,囊腫樣乳突瘤則最少見。

圖1:右側鼻中隔黏膜處有一紅色腫塊。(照片提供/楊士維)

倒生性乳突瘤轉變成惡性腫瘤的比率約為5-15%,遠遠高於另外兩類乳突瘤。外生性乳突瘤不若倒生性乳突瘤常見,男性病患較女性多,男與女比例約為10比1;好發族群的年紀約為30-50歲之間,文獻報告上鮮少有惡性轉變的可能。

內視鏡下,外生性乳突瘤好發於鼻中隔,正如上述病患的病灶位置。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顯示,人類乳突病毒可能與倒生性乳突瘤及外生性乳突瘤有相關,此外,鼻竇炎以及鼻黏膜的慢性發炎亦在乳突瘤產生上扮演部分角色。

鼻腔鼻竇乳突瘤的治療主要是手術完整的切除,若病人合併有鼻竇炎,也可能可以一併手術治療。部分病患會術後復發,定期追蹤有其必要。(作者為基隆長庚紀念醫院暨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耳鼻喉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