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7原則 讓自閉兒開口說話
文/黃雲
小右是個可愛帥氣的3歲男孩,喜歡玩積木和小汽車,也愛跑跑跳跳,但因患有自閉症,總是不說話,也不會設法與爸媽溝通。從他兩歲被發現有自閉症後,父母便全心陪伴他,每天努力練習治療師所訂的功課,可惜成效不如預期。
互動是人的本能,溝通是說話的基礎。一般兒童在開口說話前(1歲至1歲半)便自然而然會找人互動,在2歲至2歲半間,約可說出50個簡單語詞與簡單短句。相較之下,自閉症兒童普遍有社交應對的障礙,人際交流常出問題。
2015年國外統計發現,自閉症的盛行率超過1%,約每68人中就有1名。他們很少主動與人互動,難以瞭解別人的溝通行為,也不容易表達自己,必須有專業協助,才能有效學習溝通與互動,但仍有部分自閉兒終其一生無法說話(國外研究指出,約25%自閉症兒童沒有口語或只會使用5-30個簡單語詞)。
無論有沒有自閉症、或是兒童落在自閉症光譜的什麼位置,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溝通能力。大人不妨運用下列7原則,來幫助孩子發展溝通與口語能力。
多玩多互動 留時間讓兒童說
●多跟小朋友玩與互動:遊玩是促進語言發展最自然也最好的方法,我們都是在生活和玩樂中學習語言的,所以陪小朋友盡情玩吧!
●非口語溝通很重要:手勢、動作、眼神接觸都是語言的基礎,盡量鼓勵與誘發孩子跟大人有非口語互動。
●多互相模仿:大人模仿孩子的聲音和遊戲行為,等同鼓勵孩子去模仿他人、與他人互動。
●留時間讓兒童說:即使孩子不會說話或從不回應,也不要急著幫他們說。默數3-5秒,保留溝通的機會是很重要的,期待回應的空檔,家長可以熱切看著他們並認真觀察,兒童做出任何口語或非口語回應都可能是在溝通。
●使用小朋友聽得懂的話:溝通時請想一想,孩子能否聽懂我們說的話?建議家長先使用較簡短的口語,再隨著孩子語彙量的成長,來調整話語的難度與長度。
●跟隨孩子的興趣說話:與其打斷小朋友有興趣的事,不如從他們正在投入、感興趣的事情開始教小孩說話,如此能學得更自然,也能學到更相關的語詞。例如:小朋友在玩汽車玩具時,大人可以說「車子跑走了」,而不是突然下指令「把車子推過來給我」。
●多使用溝通輔具或視覺輔助,有助於孩子學習溝通與說話,例如:使用圖片、App等。
(作者為永和耕莘醫院耳鼻喉科語言治療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