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ADHD童 中醫助鎮靜安神
文/董育廷
7歲的洪小弟,一進診間就爬上爬下,東敲西打,靜不下來。他的父母說:「老師說,他在學校上課都坐不住,有聽沒有到,常打擾到同學。」、「作業每天都寫到很晚,還經常忘東忘西。」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主要涵蓋3個症狀:過動、衝動、注意力不集中,以致影響認知、學業、行為、情緒以及社交能力。
我們的大腦有掌管注意力、行為的區域,越來越多證據顯示,ADHD的患者是腦部前額葉發育、神經傳導物質的代謝出現異常所導致,所以孩子會出現坐不住、不專心、衝動、健忘、組織計劃能力不佳的情形。這些並非孩子性格軟弱、意志力不夠堅強、不夠自律。不過,若非經過正式的心理與發展評估,不能將類似的調皮搗蛋狀況與ADHD混為一談。
在只求生存、溫飽的古代,並沒有ADHD的病名記載,後代根據臨床症狀,將其歸屬在「風證」、「煩躁」、「健忘」等範疇。
輔助西醫行為、藥物治療
《靈樞‧行針》:「重陽之人,熇熇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善高,心肺之藏氣有餘,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就是描述一個人衝動的樣子。
《聖濟總錄》:「健忘之病,本於心虛。血氣衰少,精神昏憒,故志動亂而多忘也。」說明了心陰不足,就容易忘東忘西。現代醫家多認為,此疾病會與心、肝、脾、腎4個臟腑有關。
減緩睡眠障礙等副作用
西醫的主要治療方式是行為治療以及藥物治療;中醫治療則依據望、聞、問、切4診,從不同患兒身上辨明虛損的臟腑,使用中藥、針灸,除了達到提升注意力、穩定情緒的效果,也能減緩西藥出現如睡眠障礙、食慾下降的副作用。
照顧注意不足過動症的患兒,需要投注大量心力,中醫的介入可以幫助症狀改善,尤其在有外界壓力時,若能預先給予中藥,可以讓孩子較能穩定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化,避免太大情緒波動造成病情加劇。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