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泛性焦慮症 自行停藥恐難治本
文/蔡芳茹
40歲的賴女士,在某銀行擔任中高階主管,事業有成、家庭幸福。但去年疫情升溫後,開始擔心會把病毒帶回家,又需分擔突然增加的工作量,經常感到頭痛、頭暈、肌肉痠痛和胃痛;晚上難以入眠,白天又感到疲倦,如此惡性循環下,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賴女士分別到家醫科、神經內科、腸胃科檢查,甚至到婦產科看是否是更年期造成,但檢查結果一切正常,最後在朋友的建議下,到精神科門診求助,發現是廣泛性焦慮症作怪。
廣泛性焦慮症其實就是自律神經失調,屬於焦慮症的一種,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有些病人可能因為聽到是「精神疾病」而拒絕就醫,或是認為「想開一點病就會好」。
防反覆發作
變慢性化泛焦慮症
其實廣泛性焦慮症的治療,可以透過心理與藥物治療(分別實施或合併治療)。目前認為對焦慮症相對有效的心理治療方式是認知行為治療,優點是沒有服藥成癮的副作用,以及學習觀察並控制自己的焦慮、情緒的方法;缺點是花費的時間、心力較多,治療費用可能更高。
而使用藥物治療的病患,會需要使用抗鬱劑類藥物,如: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NRI)、三環抗鬱劑(TCA)、丁螺環酮(Buspirone),這類藥物通常要持續每天服用4-6週,才會對焦慮症狀才會有足夠藥效,但病患往往以為只要服用抗焦慮藥或安眠藥物即可,忽略要持續服用抗鬱劑類藥物才能治本。
此外,經常有病患焦慮症狀稍微減輕,就自行停藥,如此一來容易復發,服藥須使用足夠長的治療時間,通常需要6-12個月,才能完全減輕泛焦慮症症狀。若需停藥,應與醫師討論,慢慢減少藥量或種類,才不容易反覆發作,變成慢性化的泛焦慮症。
(作者為恩主公醫院精神科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