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尿伴隨漲尿下腹痛 當心是間質性膀胱炎
文/鄒頡龍
「醫師,我頻尿多年了,下腹部又悶又痛…」病人是40多歲的婦女,第一次看診,卻滿面愁容,眉心糾結在一起。我問她:「之前接受過檢查治療嗎?」她回答說:「有啊,看過很多醫師,說是泌尿道感染,有的說是膀胱過動症。吃藥的效果都不好,後來我就自行服用抗生素...」
我幫病人做泌尿相關檢查,確定沒有感染,沒有結石、腫瘤;又建議病人接受婦科檢查,也無異常。我告訴她:「您可能是間質性膀胱炎。」
病人很驚訝地問:「間質性膀胱炎?這和一般的膀胱發炎有什麼不同?」
根據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治療指引,間質性膀胱炎的定義為:「與膀胱相關聯的不愉快感覺(疼痛、脹脹的、不舒服的感覺),合併有下泌尿道症狀(頻尿、夜尿)超過6星期,沒有泌尿道感染以及其他已知的下泌尿道疾病。」
漲尿時疼痛加劇 解尿後緩解
雖然與膀胱過動症同樣有頻尿症狀,但「疼痛」是間質性膀胱炎患者最大的困擾。膀胱漲尿的時候疼痛加劇,解尿之後緩解。疼痛的位置可能是下腹部(膀胱),但也可能在尿道、後背,或是會陰部、外陰部及陰道。
治療方面包括:減緩生活壓力、避免讓症狀加劇的食物或飲料。「膀胱內視鏡水擴張」將生理食鹽水灌注於膀胱,如果發現Hunner潰瘍,以內視鏡切除。
若有Hunner潰瘍 內視鏡切除
Hunner潰瘍是間質性膀胱炎的特殊發現,發生原因不明,發生率約5-10%,以手術電燒或切除,對症狀有明顯的改善;第二線包括多種口服藥物,但效果通常不顯著,需搭配其他治療;第三線治療包括膀胱內藥物灌注與肉毒桿菌素膀胱注射。
我幫患者安排了「膀胱內視鏡水擴張」,手術中發現Hunner潰瘍並予以切除,加上肉毒桿菌素膀胱注射,手術後頻尿與下腹脹痛明顯改善。回診時可以看到她的笑容了。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