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痛入膏肓?! 恐頸椎關節炎上身

2021/12/31 05:30

▲圖1:頸椎關節與椎間盤呈三角形,維持頭頸部穩定。(照片提供/唐宗詠)

文/唐宗詠

「膏肓」大約位在兩塊肩胛骨中間,古人用「病入膏肓」來形容疾病難治、無藥可救的狀態。隨著社會環境變遷,在慢性疼痛門診,現代人膏肓部位疼痛越來越普遍,這可能也是古人始料未及的。

精確診斷治療 大幅改善非難事

雖然這樣的症狀造成很多民眾的困擾,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及工作,但其實這種疼痛已經不是難治的「病入膏肓」。很多這種疼痛和頸椎病變有很大關係,而且在精確診斷和治療後,就容易大幅改善。

頸椎小面關節是位在頸椎後方兩側的關節,和椎間盤形成三足鼎立的支撐(圖1),維持頭頸部的穩定。如果有姿勢不良、頭頸部外傷或車禍時造成甩鞭症候群時,就很容易造成頸椎關節及椎間盤的損傷。這種損傷累積下來,就容易開始有肩頸部位的痠痛。

▲圖2:頸椎小面關節常見的疼痛位置。(照片提供/唐宗詠 )

雖然病變部位在頸椎,但疼痛發散的位置常常從頸椎一路到中醫的「膏肓穴」附近(圖2),造成臨床判斷的干擾。這種疼痛常伴隨「脖子卡卡、轉不動」,尤其在早上起床時,或工作固定某個姿勢過久後特別嚴重。

頸椎小面關節病變診斷的困難在於,症狀和肌筋膜疼痛引起的肩頸不適極度相似。即使到了醫院照了X光,甚至核磁共振,也無法提供進一步診斷資訊,因為「會痛的關節和不痛的關節在影像上長得差不多」。有時影像上可以看到骨刺,但其實「長了骨刺」和「關節會痛」並不能直接劃上等號。

真正診斷的方式是:在關節或支配關節的小神經處注射少量麻醉藥,暫時阻斷這個關節的痛覺後,觀察症狀的改善程度,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診斷性注射」。

在確診後,不論進行注射治療或高頻熱凝治療(圖3),都能得到相當的改善。

▲圖3:影像導引下治療關節,準確度高且效果好。(照片提供/唐宗詠)

(作者為台中慈濟醫院疼痛治療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