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打疫苗後「耳中風」 低頻耳鳴擾生活

2021/12/19 05:30

▲醫師正在治療耳鳴患者;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陳建志)

文/陳建志

一名50歲男性在接種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後,隔日早上,兩耳開始聽見相當低頻的「嗡嗡嗡」,彷彿頭顱裡面停了1輛正在怠速運轉的汽車。與人交談時,彷彿帶著耳罩,聽不清楚。原本以為是疫苗副作用,只好繼續忍耐,但過了3個月,狀況依舊,開始會聽見陣陣迴音,相當不舒服。以為是自律神經失調,接受過針灸、推拿及其它民俗療法。

後方耳蝸動脈症候群 非病毒感染

就醫時,聽力檢查顯示兩耳在低頻處已是輕度的聽力障礙,唯獨4,000Hz以上的高頻聽力都正常。進一步檢查證實是重度耳蝸病變,聽神經功能正常。

該患者其實是罹患了後方耳蝸動脈症候群,但不是病毒感染或血栓阻塞所致,而是疫苗接種後,身體起免疫反應,試圖去清除植入的病毒抗原,但大量的巨噬細胞、白血球(殺手細胞)以及抗體,誤把耳蝸周圍的微細動脈當成敵人,造成動脈內壁發炎水腫,管腔因而狹窄或阻塞,可說是一種「耳中風」。

根據解剖,後方耳蝸動脈在耳蝸管4,000Hz處,跟前方耳蝸動脈匯合,兩者一起供血給耳蝸,原則上會互相支援。一旦後方耳蝸動脈突然缺血,4,000Hz之後的遠端耳蝸都會受害,聽覺毛細胞受損 ,無法柔順地一起隨著聲響而擺動,所啟動的聲音訊息就會斷續或延遲,產生低頻性耳鳴及聽障。

▲後方耳蝸動脈發生缺血(藍色箭號處)時,遠端耳蝸管會受到影響(淡紫色區域),但頻率4,000 Hz以上近端耳蝸管功能會被保留,這是因為受到前方耳蝸動脈的支援(綠色箭頭處)。(照片提供/陳建志)

此病急性期,會建議靜脈注射接受大量的水分以及高劑量副腎皮質素,或者人類免疫球蛋白,抑制人體製造出新的免疫細胞與抗體,並中和掉已製造出來的錯誤抗體,才可降低動脈的傷害。

過了急性期,會建議每天服用100豪克的乙醯化水楊酸或75毫克的保栓通,口服至少900毫克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並好好控制「三高」,設法恢復後方耳蝸動脈的通暢。

需注意的是,梅尼爾氏病發作,也會出現低頻性耳鳴,也會同時出現眩暈。

大多數的耳鳴患者,在未查到確切病因前,會過度擔憂與疑惑,宜盡早正確就醫。

(作者為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