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喝熱水驅寒 當心體內積水 慢性腎病更惡化
文/周哲毅
每逢秋冬時節,不僅是心血管、腦中風疾病旺季,更是腎臟科醫師最忙碌的高峰期,因腎臟功能不佳的腎友多半會對火鍋、麻油雞、薑母鴨等冬季溫補料理保持戒心,但許多長輩卻以為「冬天多喝熱開水比較暖和」,導致體內積水過多無法排出,造成腎臟負擔過重,步上洗腎之路,提醒大家千萬別輕忽。
每到冬季,慢性腎臟病的病患常容易出現惡化狀況,尤其原本已經在洗腎臨界值的患者,自恃身體狀況不錯,因而不忌口或者忘記控制水分,導致頻繁住院或提早進入血液透析、腹膜透析階段,類似狀況每年幾乎都會不斷發生。
補充太多水分 反成健康隱形殺手
原因在於,民眾熟知鍋物食材含有大量的鉀、鈉、普林、蛋白質及高鹽等成分,多數腎友都知道會加速腎臟功能惡化,進食前會特別提高警覺,但冬天口渴補充太多水分,對腎功能不佳的長輩來說,往往會被忽略,甚至以為「天氣冷,多喝熱水比較可以驅寒」,以致成為健康的隱形殺手。
若有水腫症狀 應控制每日飲水量
一般而言,健康民眾建議每日約需攝取約1,500-2,000cc的水分,夏天時,人體新陳代謝較快,經過運動流汗、排尿,可排出大部分的水分,但冬天運動量降低,若仍維持原本的喝水量,卻沒有排出同等的水分,一旦累積在體內過多,就可能造成肺水腫,有些人因而喘到臉色發白,也有人出現腳水腫症狀,且體內積水也會增加心肺負荷,對健康危害甚大。
對於腎臟功能不佳的民眾,尤其是高齡長輩,本身腎臟排水功能已經缺損,腎臟排水能力可能只剩下1/2,甚至1/3,一旦體內積水狀況連續多天,恐怕就會來急診室報到,而原本就已經在洗腎的民眾,更可能就會轉變成重症患者,最壞狀況就是住進加護病房。
提醒腎功能不佳且同時有水腫的長輩,每日飲水量盡量控制在1,000c.c.以內,每天要注意排尿情形,且每週運動3次以上,每次持續30分鐘,例如健走就是很不錯的選擇,也要注意若有不適症狀,務必盡早就醫,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作者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腎臟科主任)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