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怕打針非膽小 可能是恐懼症

2021/10/15 05:30

▲怕打針,很可能是罹患「恐懼症」,不是膽小。大叫、焦慮、害怕、不想打針的逃避行為,是因為生病的關係;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林進嘉)

文/林進嘉

BNT疫苗在校園開打,9月底一名男高中生因害怕打針,在醫護人員靠近後,開始大聲嘶吼,一直哭喊:「等一下啦!」甚至崩潰尖叫想逃離現場,哭喊不想打,被現場約4-5名志工和護理師壓制安撫才成功接種。影片上傳後,不到一天上百萬人觀看,其中不少人因為「一個大男生竟怕打針」,予以訕笑。

在精神疾病中,焦慮疾患(Anxiety disorders)是一群以焦慮為主的疾病,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廣泛焦慮症」、「恐慌症」等。其實另外還包含「恐懼症」(Phobic disorder),是大家比較不熟悉的,但在美國的資料,終生盛行率約10%,其實是相當常見。

對特殊物品、情境 過度焦慮害怕

恐懼症是指對特殊的物品、情境、場合,過度焦慮害怕。例如面對某些動物(蛇、蟑螂、蜥蜴);自然環境(高度、水、風暴);情境(搭飛機、搭電梯、處在密閉空間);醫療相關(打針、看到血)等。這種焦慮反應相當強烈,接近恐慌程度,而且是不合比例原則的焦慮害怕。

例如,很多人看到蛇都會害怕,這不一定是恐懼症。但如果看到蛇的圖片、或甚至聽到有人說到蛇,就極度害怕、大叫跑開,這可能就罹患對蛇的恐懼症了。

恐懼症的前提是,一定要暴露於那些害怕的物品、情境,或者預期會暴露在那些物品、情境,幾乎都會產生逃避該物品、情境的行為,而且每次遇到那種物品、情境,幾乎都會引發焦慮反應與逃避行為。這種害怕、逃避的行為會影響病人的社會角色功能。恐懼症的病人約有1/3會合併憂鬱症。

由此可知,前述報載怕打針的男高中生,很可能是罹患「恐懼症」。這是一種焦慮疾患,不是膽小。他的大叫、焦慮、害怕、不想打針的逃避行為,很可能是因為恐懼症的關係。所以,大家不應予以訕笑,更不該將影片上傳。

大家不應訕笑 更不該上傳影片

恐懼症的治療,最常見的行為治療是「系統減敏感法」。在病人願意清楚的界定問題、設定目標後,把引起病人害怕焦慮的刺激情境分級,從最輕微到最嚴重做區分,讓病人在抗焦慮藥物或學會肌肉放鬆技巧下,暴露在不同等級(由輕到重)的刺激情境,等到病人適應前一級的刺激後,再進到下一級刺激。假以時日,當可克服。

(作者為奇美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怕打針的「恐懼症」,不論年齡、性別,看到護理師用針頭抽藥,就會誘發極度焦慮恐慌;示意圖。(照片提供/林進嘉)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