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蛀牙染上放線菌 美魔女臉腫腫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
無重大病史的中年美魔女,多日右下頷紅腫合併黃棕色顆粒分泌物,到醫院皮膚科就診,醫師檢查發現患者有多處蛀牙與疑似皮內瘻管,觸診壓有膿樣分泌物及黃黑色顆粒,做全口X光攝影與皮膚切片,見發炎細胞聚集在大量細絲狀細菌周圍,證實是放線菌,下頷骨還合併骨髓壞死,以切開引流、外科清創與口服抗生素積極治療。
常發生在頸、臉和胸腹器官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羅子焜表示,放線菌病主要發生在頸、臉部和胸腹器官,其中頜骨易被感染,放線菌種類繁多,在自然界分佈廣泛,土壤、空氣與水都有放線菌存在,會引起慢性化膿性皮膚炎,常有瘻管形成、流出帶硫磺色顆粒的膿液。
感染來源主要區分內源和外源性,內源性常存在於齲齒中,在拔牙、外傷和口腔外科手術後都可能引起感染;外源性通常是被咬傷引起,在感染後常合併細菌感染,損害情形會由中心逐漸通過瘻管向周圍侵犯皮膚和皮下組織,甚至到達肌肉、骨骼與內臟等部位。
羅子焜說,放線菌病早期症狀最常見感染部位為頸、臉交界部位及下頜角、牙槽部位。理學檢查可見皮下結節,皮膚表面高低不平呈暗紅或紫紅色,腫大破裂後形成多發性竇道瘻管,膿液內可見直徑1-2mm的淡黃色堅硬硫磺顆粒 ,咀嚼功能可能受影響;晚期損害可侵犯到舌、唾液腺、下頜骨、腦、眼及頸胸等部位,其中需留意侵犯至下頜骨部位可能引起骨膜炎、骨髓炎及骨壞死,極少數頸、臉部放線菌病病灶會侵犯顱骨或腦室。
藥物治療上,羅子焜建議首選為青黴素或磺胺類藥物;手術處理則要將所有較淺病灶及竇道瘻管切除或是切開引流,病人在預防上須常注意自身口腔衛生,當發現有牙齒發炎或牙周病時,要趕緊就醫治療為宜。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