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後腫塊10多年 切除化驗皮樣囊腫
文/楊士維
一位58歲的大叔因為右側耳廓後方有一顆軟軟的腫塊已有10多年的歷史,最近半年逐漸變大。外觀上看來十分圓滑,與皮膚同色調,觸摸起來不會有疼痛感,沒有分泌物或出血(圖1)。
由於日漸變大的緣故,病患決定要接受手術切除。病理組織化驗的結果為皮樣囊腫。術後傷口復原良好,無復發情形(圖2)。
皮樣囊腫,也稱為表皮囊腫,是最常見的皮膚囊腫。它們可以出現在身體的任何地方,通常表現為無症狀的皮膚色腫塊,在平滑的腫塊表面常可見一凹陷點(圖1箭頭處)。囊壁來源起於皮膚的上皮分層。皮樣囊腫較常出現的位置是面部、耳朵的基部和軀幹,若是在四肢發現且數量較多時,要注意此皮樣囊腫可能是Gardner症候群(一種家族性大腸腺瘤性息肉疾病)綜合表徵之一。
自然生成 或起因皮膚創傷、粉刺
皮樣囊腫可能是從皮膚層自然生成的,也可能是起因於皮膚的創傷或粉刺。腫塊體積可能保持穩定或逐漸擴展變大。囊腫在無外傷的情況下,有可能發生自發性破裂。
在沒有細菌感染的情況下,也可能產生發炎反應。此外,皮樣囊腫若被正常的皮膚菌群感染,產生發炎,這感染後的囊腫往往比無菌的發炎性囊腫更大、更紅、並且更加疼痛。
對於穩定沒有變大、或是沒有感染發炎之皮樣囊腫,除非是因為外觀上的考量,不一定要積極處理。當囊腫急性發炎時,囊壁非常脆弱,此時通常不可能完全切除,並且可能術後復發,因此對於正在發炎之皮樣囊腫,臨床上建議最好待發炎消褪後再進行手術。
對於感染發炎之病患應給予藥物治療,若有細菌感染時,應該要服用抗生素及抗發炎藥物;對於服用抗生素但仍有持續性傷口化膿的狀況,則要執行細菌培養,才能根據培養結果,選用合適的抗生素。
(作者為基隆長庚紀念醫師及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