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失智症患者 可能伴隨「行為精神症」
文/宮培珊
在進行失智症病人評估時,常會聽到家屬陳述病人一些行為或情緒上的轉變,像是「我媽晚上因擔心有人闖入,無法入睡,重複打電話向我求助,怎麼安撫都沒有用」、「阿嬤懷疑阿公外遇,脾氣變得很暴躁,還出手攻擊阿公,鬧得家裡人仰馬翻」等等,這些狀況是失智症的一部分嗎?還是代表長者的失智程度又變得更嚴重了呢?
初期、輕度及中度都可能出現
失智症患者除了出現記憶力、定向感、思考能力等認知功能缺損外,還可能出現非認知功能方面的障礙,也就是所謂的行為精神症(簡稱BPSD),這些症狀在失智症的最初、輕度及中度時期都有可能出現,重度時期則相對不明顯。
需要特別留意的是,並不是有行為精神症狀就代表長者罹患失智症,而是在長者診斷為失智症後,需針對以下症狀進行進一步的評估:
●憂鬱、焦慮等情緒困擾。
●妄想:例如,被偷妄想(認為有人偷東西)、被害妄想(堅信有人試圖傷害自己)、忌妒妄想(認為配偶有外遇)。
●幻覺:例如,視幻覺(看到不存在的影像)、聽幻覺(聽到不存在的聲音)。
●錯認症狀:例如,錯認現在住的房子不是自己的家、錯認為電視劇上的事件是真實的。
●行為障礙:如情緒激動、易怒、漠不關心、言行失控、異常行為。
這些症狀的確常使得家屬在照顧患者時出現較大壓力,生活也多了許多挑戰。而家屬在照顧上可以做到的,除了陪伴長者前去醫院尋求專業協助之外,還可藉由書籍、網路、病友及家屬支持團體、長照失智據點等資訊來源,多去認識失智症這個疾病及相關症狀,學習照護技巧與方法,了解長者做出這些行為「不是故意的」,而是失智症這個疾病所導致的。
少責備 多鼓勵 協助減緩症狀
面對家中有失智症患者,減少責備,嘗試多以接受、鼓勵、包容、支持等方式,讓長者維持一定的尊嚴、恢復自信心,在有安全感的環境生活,才較有可能幫助他們降低精神行為症狀的出現。(作者為鹿港基督教醫院臨床心理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