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貝口吃別緊張 預防矯正有撇步
文/蘇之婉
有看過電影《王者之聲》嗎?英國伊莉莎白女王二世的父親喬治六世,是一位面對群眾就嚴重口吃的國王。在二次大戰宣戰時,要發表全國演說。看他如何克服口吃的勇氣,真的是非常精彩。
如果孩子口吃,長大後會變那樣嗎?2、3歲孩子口吃,症狀大多出現在興奮、難過、有很多話要說,急著想要表達時,就會開始口吃。
少數孩子會進入下一階段,這時口吃成為他說話的常態。在課堂中朗誦、對陌生人說話、買東西或講電話時,會變得更嚴重。
如果因為預期自己失敗而害怕說話,甚至出現甩頭、頸部僵硬等動作,到這個時期,就有可能因為心理挫敗而逃避說話。
學齡前幼兒 引導先想好再說
一般口吃大多是學齡前逐漸發展而成的,而腦傷和心理創傷造成的口吃,則會突然發生。當一般口吃者從1數到20,或和他人一起朗讀或唱歌時,會比較流暢;而在有壓力的情境下,說話流暢性會變差。但在神經性口吃和心理創傷性口吃,情境的改變對流暢性是沒有影響的。
口吃要不要治療呢?對於還在學習語言的學齡前幼兒來說,有相當大的機會自己復原,家長可以先觀察,請孩子先想好再說,慢慢說。
至於學齡兒童,可能會意識到自己有口吃,我們不要強調它,要讓他練習放鬆心情說話,克服了恐懼,就有機會復原。
有一派學說認為,越強調孩子有口吃問題,等於給他負面的評價,造成孩子的壓力更大,會更加重口吃。但如果已經出現第二症狀,如喉嚨卡住無法發聲、甩頭、脖子僵硬等症狀,就必須找語言治療師治療。
◎如何改善口吃?
要讓孩子學習如何緩慢地說話。先藉由發聲練習,放鬆喉嚨,放鬆呼吸,再以較慢的速度、較短的句子開始練習;也可以用朗讀繪本、說故事來練習。如果孩子很清楚自己有口吃,甚至已經有挫折的情緒出現,那麼就反而要讓他學習意識自己口吃時的緊張狀態,並練習自我調整呼吸。
通常口吃者在吵雜的背景聲音或音樂下說話,比較不會口吃。嚴重的口吃者通常還帶有心理的層面,因此培養勇氣與自信,也是治療口吃的一環。
環境壓力對口吃者的影響也不容小覷。父母和師長可以去關心,是否有同儕的問題、學業的困難、來自長輩的壓力等。
口吃治療 需父母師長共同配合
口吃的治療需要父母、師長及周圍大家的幫忙,不是單靠他們自己努力就會改善的。我們不要給予異樣的眼光或取笑,提供一個友善及輕鬆的情境來緩和說話的情緒,或者給一點輕鬆的音樂,對口吃者都是很大的幫助。
(作者為台南市蔡尚均小兒科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