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症狀 多樣且不易辨識
文/余宜叡
快70歲的沈女士,罹患糖尿病已經10多年,這次就醫時,陪同的家屬說她這一陣子常會突然脾氣不好,尤其特定時段。檢視沈女士在家量測的血糖數值、用藥與最近的糖化血色素,高度懷疑是低血糖造成脾氣不好。調整沈女士的糖尿病治療後,家屬反映脾氣不好情況改善許多。
50多歲的黃先生,罹患糖尿病已經8年,最近的血糖控制都有達標(糖化血色素小於7%),但回診時提到,自己有時候會冒汗、頭痛,感到身體不適,當下量測自己血糖,數值為72mg/dl。追蹤患者發生症狀前的飲食、運動與用藥情況,確認為飲食方面造成低血糖發生。黃先生經衛教如何調整作息後,不適情況不再發生。
冒汗、心悸 還會憤怒、頭痛
「2020糖尿病衛教核心教材」中,提到除了常見的飢餓感、冒冷汗、手抖、心悸等低血糖症狀外,其實低血糖還有情緒與神經學方面的症狀,如:焦慮、緊張、憤怒、悲觀、興奮、無法集中、疲倦、頭痛、麻木感等。
一旦發生症狀 3個方式因應
◎控制血糖時,若發生前述症狀,應做好以下因應:
●量測血糖:一發生症狀的當下立即量測血糖。藉由血糖數值的高低,確認是否為低血糖造成的不適。
●嘗試補糖:若症狀發生的當下不便量測血糖,可以嘗試吃點低血糖的救急飲食,例如:果汁、牛奶、糖果或含糖飲料等。食用後,若不適症狀很快就緩解,不適症狀產生就高度與低血糖相關。
●檢視治療:主動向醫師提出討論,特別是控糖中的各種不適症狀,同時檢視目前的生活作息與治療計畫,由醫師與其團隊確認是否有造成低血糖的可能與風險,以利後續調整符合個人的合適治療,減少低血糖的發生。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容易遇到的問題,但低血糖的症狀多樣化,有時不易辨識,唯有對低血糖症狀有一定的認知,配合醫師與其團隊醫療建議,才能有效減少低血糖的發生。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暨減重中心門診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