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物理治療 緩解「媽媽手」

2020/12/16 05:30

▲圖1:牽拉運動。(照片提供/王素心)

文/王素心

「媽媽手」是一種肌腱炎,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又稱狄魁文氏症。因為不當的姿勢與施力方式,不斷刺激手背橈側(拇指側)支持帶使其出現增厚,壓迫到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的肌腱和滑膜導致發炎腫脹。

手腕拇指側出現疼痛,嚴重時會造成肌腱沾黏,大拇指及手腕的活動受到限制。如寫字、打電腦、轉門把、擰毛巾等日常活動無法順利執行,產生不便。

此症狀常見於新手媽媽,因不熟悉抱新生兒的手勢。使用錯誤的方式、不當的施力導致手部疼痛,多半是托住嬰兒頭部的那隻手。近年提倡哺育母乳,許多媽媽擠母乳的手勢不對,也容易患有媽媽手。但這也不是媽媽才會有的病症。像是需要長時間拿菜刀(廚師)、拿剪刀(美髮師)、長時間一直動手腕、打電腦,或是需要一直數鈔票的會計人員、銀行人員也都容易患有媽媽手。

▲圖2:深層按摩。(照片提供/王素心)

患部發炎時,需要適當的休息。也可以藉由電療、超音波、雷射、蠟療等物理治療減緩發炎症狀。由物理治療師執行或指導牽拉運動(圖1)與深層按摩(圖2)。使用肌內效貼布幫助拇指肌肉支撐,減緩大拇指的負擔。

肌力訓練 防反覆受傷

不過,在發炎症狀改善後,若大拇指依舊以不當的方式施力,疼痛很快又會回來,所以改變姿勢很重要。例如抱小孩應避免大拇指一直用力,改用整隻手臂出力來托住小孩;擠母乳時,避免過度使用大拇指,或是持續太長的時間。

▲圖3:肌力訓練。(照片提供/王素心)

當疼痛症狀消失後,可做些肌力訓練(圖3),增加受傷肌腱的肌肉力量與肌耐力,避免反覆受傷。

(作者為南投基督教醫院物理治療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