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胃長息肉 腺瘤性就要切除

2020/12/11 05:30

▲多數胃息肉沒有感覺,且多數為良性的底腺性息肉,但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則需切除;圖為情境照。(照片來源:達志影像)

文/李偉誠

小張在健檢中心做了胃鏡檢查,醫師說胃沒有潰瘍,只有些小息肉,保持追蹤即可,不用特別處理。雖然醫師說得一派輕鬆,小張心裡卻非常緊張:「據說息肉是癌症的前兆,我會得癌症嗎?」息肉是怎麼發生的?是不是該把息肉切掉呢?

所謂息肉是指上皮組織長出來的突起物,大多是良性的。據統計,台灣人有胃息肉的比例約10%,其實不算少見。但多數息肉都沒有症狀,也沒有感覺,除非太大堵住消化道。病人往往是在胃鏡檢查時,才意外發現自己有胃息肉。

逾九成是底腺性 絕大部分為良性

◎常見的胃息肉可分為3種:底腺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底腺性息肉:這是最常見的胃息肉,佔90%以上,多在胃體部和胃底部,是腺體增生的產物。絕大部分為良性,幾乎沒有惡性傾向。其產生原因不明,通常不需特別處理,除非合併潰瘍或息肉超過1公分以上,才會建議切除息肉。

▲外觀呈半圓形、顏色與周圍相仿的底腺性息肉。(照片提供/李偉誠)

◎增生性息肉:約佔5-10%左右,是第二常見的息肉,常出現在胃竇部,與慢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

有研究指出,當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原本的增生性息肉會自然縮小、甚至消失。增生性息肉的黏膜表面容易有糜爛或潰瘍,但通常屬於良性,癌化風險很低。一般小於1公分,但若長大到1公分以上,則癌化風險會增加,就須考慮切除。

▲外觀偏紅、表面略有糜爛的增生性息肉。
(照片提供/李偉誠)

◎腺瘤性息肉:相當少見,佔所有胃息肉1-2%,常見於胃竇處或胃體部,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和腸上皮化生有強烈相關。

腺瘤性罕見 切除防止演變成胃癌

醫界普遍認為,腺瘤性息肉為胃癌前驅性變化,若發現此種息肉均應切除,以防止之後演變成胃癌。且切除後還要進行幽門桿菌根除治療,並每年1次胃鏡檢查追蹤。

由於胃息肉絕大多數都是底腺性息肉,此種息肉幾乎都是良性的,不須特別切除,保持定期追蹤即可。所以,民眾若胃鏡檢查發現息肉,不必過度恐慌,只要病理報告證實為底腺性息肉,便可鬆一口氣,無須為此擔心。

(作者為永和耕莘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