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脖子長腫塊流膿 竟是牙齒惹的禍

2020/11/16 05:30

▲醫師指出,有時臉部或頸部的腫塊有可能與牙齒病變有關;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達志影像)

文/王綺嫻

陳先生來看脖子上的一個腫瘤,腫瘤出現已經持續半年以上,有時會紅腫疼痛,甚至有點膿水流出,看過幾次醫師,服用醫師處方的抗生素之後,會變小一點,但慢慢又腫起來,半年來,腫塊漸漸變大,醫師建議他到醫院皮膚科就醫,並說明可能需要接受皮膚腫瘤切除手術。

牙根發炎形成瘻管

仔細檢查脖子的腫塊後發現,這個腫塊其實不是從皮膚長出來的,起因應該是左邊下頜牙齒根部細菌感染長期發炎,發炎形成瘻管,由於牙齒的感染並沒有得到完整治療,瘻管漸漸變得嚴重,並穿透皮膚形成肉芽腫組織。脖子上的腫塊,診斷為齒源性皮膚瘻管。

下排牙齒和臉部皮膚之間其實只有一層薄薄的頰肌(buccinator),下排牙齒和下頜到頸部皮膚之間也只有一層薄薄的頦舌骨肌(mylohyoid muscle),因此下排牙齒如果因外傷、蛀牙或牙周病等問題產生感染發炎,未及時治療,很容易因為感染發炎過度嚴重導致瘻管,在臉頰、下巴或頸部的皮膚上出現外觀可能是如酒窩般凹陷的小洞、腫塊或肉芽腫組織等皮膚的變化。

▲頸部皮膚腫塊為齒源性皮膚瘻管導致的肉芽腫組織。(照片提供/王綺嫻)

根據統計,齒源性皮膚瘻管的罪魁禍首最常見於下頜齒。如果是下排門牙或犬齒的牙齒出問題,齒源性皮膚瘻管可能出現在下巴或頦下的皮膚;如果是下頜齒中的前臼齒或臼齒,則瘻管可能出現在臉頰外下方或側面頸部中上方等部位。

如果這些部位的皮膚有長時間無法治癒的腫塊或凹陷小洞,都應該向皮膚專科醫師求診,若懷疑是齒源性皮膚瘻管,應請牙醫師診察,判斷是否需執行相關檢查及治療。

齒源性皮膚瘻管的正確治療,是完整處理因外傷、蛀牙或牙周病等問題造成的牙齒感染及發炎,感染治癒後,瘻管就會慢慢萎縮閉合,皮膚上的凹陷小洞及肉芽腫組織也會漸漸消失,皮膚部分不必動手術,也不會留下因手術產生的疤痕。

(作者為恩主公醫院皮膚科暨美容醫學中心主任)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