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吃蘿蔔 延誤就醫伸不直
文/周立偉、施益湋
15歲王同學打籃球時,手指「吃蘿蔔」,造成小指近端關節脫位,起初不以為意,直到發現小指遲遲無法伸直,疼痛感依舊,影響手部功能,受傷超過1個月才就醫檢查,結果小指近端關節已屈曲攣縮,所幸透過伸展牽引、關節鬆動術、系列式副木(Serial Splint)治療兩個月後,王同學小指終能順利伸直,繼續馳騁球場。
小指近端關節屈曲攣縮
俗稱「吃蘿蔔」(手指近端關節脫位)的受傷部位,一般經復位後,仍需將脫位關節以「槽狀副木」(Gutter Splint)固定在伸直位置約4-6週,期間需執行其他關節活動,以維持循環、基本關節活動度和肌力,避免日後無法伸直。
不過,手指近端關節容易因固定時間過長而產生攣縮,影響手部功能,因此,為了先軟化周圍的軟組織,會運用3點施力原則,做伸展牽引,將肢體的一部分保持在拉伸緊繃軟組織的位置,以防止軟組織攣縮,再以關節鬆動術恢復手指關節的活動度,以預防或矯正關節變形。
然而上述治療方式,並非一蹴可幾,關節攣縮的現象並不會就此消失,為了將牽引伸展的治療效果延續,就會搭配使用系列式副木,利用3點施力原則,將攣縮的組織牽引拉伸開來,一段時間後視組織的彈性進步情形,來調整關節角度。
需穿戴系列式副木改善
系列式副木穿戴時間和次數,需視患者的耐受度而定,通常每次穿戴至少半小時以上,然後脫下來輔以被動性關節伸展牽引活動,白天約4-6次,若穿戴過程中不會產生不適,則夜間睡覺時亦可穿戴。
提醒民眾,手指指間關節脫位常發生於籃板下搶球、接球或跌倒等,若不及時處理,未來可能影響握筆、拿杯子喝水、擰毛巾等日常看似輕而易舉的動作,故務必配合醫囑復健治療,才能獲得更佳改善空間。
(作者分別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職能治療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