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就醫量少、死亡率卻下降…醫改團體:強化落實分級醫療

2020/08/17 05:30

對武漢肺炎疫情的恐懼,使民眾減少到醫療院所,原本醫界擔心疫情回穩將出現報復性就醫,但從6月7日解封至今,就醫量仍較去年同期持續呈現下降,卻未造成死亡人數增加,且院所獲健保醫療點值創新高,反映出是檢討以往醫療行為的契機。

民眾就醫量仍較去年同期減少。(記者林惠琴攝)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台灣就醫量過去幾乎年年成長,今年上半年因疫情出現就醫件數大減,但死亡人數不增反減。衛福部健保署認為,就醫量減少並未造成死亡增加,代表過去就醫行為需要探討真實需求。民團指出,此現象或許反映出以往不少民眾是「想要看病」非「必要看病」,呼籲政府把握機會強化分級醫療。

醫勞盟理事長儲寧瑋表示,疫情期間民眾就醫量大減,印證過去該盟所提,台灣人民看病分成「想要看」與「必要看」,在疫情期間,「想要看病」會減少很多,這種「想要看」本來就不太會影響到死亡人數,「必要看」的人仍會去就醫,因此死亡人數未增加。

不過,儲寧瑋也提到,國人健康狀況不是單從死亡人數看,因為有些人生病了,卻出於害怕不敢去醫院,雖然不會致死,但會造成疾病惡化。然而,現在確實是討論相關議題的好契機,有真正就醫需求的人再跑醫院,政府要把握這次機會,強化民眾落實分級醫療。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監事長謝武吉直言,此次疫情根本是健保醫療行為的照妖鏡,從就醫件數大減來看,顯示部分醫療行為是不必要的,未必是民眾本身的問題,也可能是醫病資訊不對等,造成接受未必需要的檢驗、檢查,甚至療程。

謝武吉指出,今年疫情發生以來,民眾就醫行為下降、死亡人數也下降,不必要醫療行為減少,可能也是影響原因之一,建議健保署好好研究此次疫情期間的就醫行為,分析民眾減少到醫療院所的原因,相信對於落實分級醫療的政策將有大幅助益。

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理事長朱益宏曾經分析,就醫減少也可能與有些疾病不具緊急性可延遲手術,以及民眾做好防護措施、不生病了等因素有關,也非先前就醫都是浪費。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