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熱傷害驟增 戶外活動先自我防護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
全台6縣市出現高溫橙色燈號(連續3天36度以上),連日高溫,截至25日為止,6月熱傷害人數創新高、達515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30%,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提醒民眾,要更注意高溫帶來的熱傷害。
衛福部公布最新熱傷害統計資料,截至6月25日,全台熱傷害人數已到515人次,端午節就暴增42人次受到熱傷害,去年6月整月熱傷害人次為467人次,隨著極端氣候來臨,熱傷害人次大幅成長。
較去年同期增3成 悶熱環境勿久待
朱柏齡指出,熱傷害人次的增減,基本上跟環境溫濕度有關,他提醒民眾要減少熱傷害帶來的風險,除了盡量別久待在悶熱的環境裡,戶外活動時,不論男女最好都要撐傘,戶外工作者則要增加休息時間與喝水量、休息時雇主須提供遮蔭場所。
民眾趁連假出遊、戶外運動,若沒有做好防護,一不小心就會暴露在熱傷害的風險裡,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建議民眾,戶外運動最好循序漸進,至少以1週時間讓身體適應高溫環境,以免受到熱傷害。
國健署指出,民眾到戶外運動、出遊最好做好5點自我防護措施:隨時注意身體情況;選擇透氣淺色排汗衣物,減少肌膚直接與陽光接觸,並戴上遮陽帽;避開上午10點到下午4點日光最熾烈的時間;運動時飲水採少量多次法,每小時補充2-4次、每次約240CC的飲用水,避開飲用含酒精與大量糖分的飲品;運動最好規律有節制,別太過勉強、超出負荷。
運動時飲水 採少量多次法
朱柏齡說,戶外運動者一定要慎選運動時間,由於現在經常早上9點、下午4點後仍炎熱,最好依照氣溫情況,隨時提早、延後運動時間。
他也提醒,飲水量除了少量多次外,氣溫提高,最好也要隨之調升飲水量。
國健署提醒,只要出現相關症狀,一定要讓患者立刻離開高溫悶熱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患者意識清醒者則須提供添加少許鹽的冷開水,並盡速將患者送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