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性疼痛治療 改善癌友生活品質
記者翁聿煌/新北報導
64歲余女士在1年前出現上腹部疼痛、拉肚子且體重逐漸減輕等症狀,就醫檢查後得知罹患末期胰臟癌。心理的震驚加上生理疼痛,以及服用止痛劑的副作用,更使她痛苦不堪,在接受「介入性治療」後,不論止痛劑的副作用或是癌症造成的內臟疼痛,皆有大幅改善。
內臟神經阻斷術 減輕疼痛感
台北慈濟醫院麻醉科醫師莊淨為說,依照疼痛的生理機制,大致可分為傷害性疼痛和神經性疼痛兩種,其中傷害性疼痛是因軀體(如骨骼肌肉軟組織)或臟器周邊神經的痛覺接受器直接受到刺激,進而產生痛覺,像是女性的經痛、胃痛或肌肉痠痛等。
神經性疼痛則是因周邊或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混亂或病變,如自發性的不正常感覺,像是燒熱痛、刺痛或割傷痛等,而癌症疼痛多混合這兩種機制。
莊淨為說,以余女士為例,為醫治她因胰臟癌引發的腹部內臟疼痛問題,除施以嗎啡治療外,也輔以「介入性疼痛治療」。
原則上會先在內臟神經附近注射局部麻醉藥測試,若患者腹部疼痛能減緩5成以上,便可實行進階的內臟神經阻斷術;透過X光影像或電腦斷層導引,精準定位神經叢的位置、確定針尖位置無誤後,注射高濃度酒精,或是採高頻熱凝針注射療法,達到破壞內臟神經效果。當內臟神經招致破壞,使感覺訊息難以藉由這個媒介傳到大腦時,病患上的疼痛感就能減輕許多。
莊淨為表示,介入性疼痛治療的持續時間雖因人而異,可能3個月至半年,也可能只有幾週,但及早輔以介入性治療疼痛控制,再加上傳統的鴉片類藥物治療,即可讓癌症疼痛患者在初期免於很多的不舒服,擁有較佳的生活品質外,也更有勇氣面對下一階段的治療。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