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病因 治癒尿失禁非難事
文/謝卿宏
流行病學統計,尿失禁的盛行率高達29.8%,且罹病危險性會隨年齡而上升。
從患者的觀點來看,即使有尿失禁,也常自認為沒有尿失禁,因為它可能只是偶然發生,而這些情形並不常見;如大咳大笑或打噴嚏、尿急或聽到水聲時才會發生。
尿失禁有時是持續性的,尤其是在身體姿勢改變或站立時,如骨盆腔手術(尤其是子宮切除手術後)造成膀胱陰道瘻管,就會整天漏尿。
有些人在生產後才發生尿失禁;上了年紀的婦女,會因神經退化導致膀胱感覺遲鈍與收縮力不佳,膀胱就會滿而溢、或因尿不乾淨而膀胱炎導致尿失禁;有些陰道炎(如滴蟲感染),也會有尿失禁。
診治要從病史、理學檢查、尿液檢查與尿路動力學來做鑑別診斷,病因有功能性的問題、陰道炎、泌尿道感染、尿道狹窄或硬化、生殖泌尿道瘻管、溢流性或急迫性尿失禁、骨盆腔鬆弛。
找出尿失禁的病因,給予相關治療很重要,例如若是感染引起,就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尿道狹窄則需擴張尿道;生殖泌尿道瘻管可放置導尿管或做修補手術。
手術要選適合自己的
若是溢流性尿失禁,需讓膀胱休息或自我間歇性導尿;若有尿道阻塞,就要排除潛在病因(如子宮脫垂造成的尿道扭曲);而急迫性尿失禁大都肇因於逼尿肌或尿道疾病、感染等;若源於骨盆腔鬆弛,輕微者做骨盆體操或可改善,否則就要做手術。
尿失禁手術的施術部分可從陰道或腹部進行,可選擇傳統手術、網膜或吊帶,而且若合併骨盆腔鬆弛,就要考慮兩者同時矯正。手術方法因使用材料、縫合部位和方式不同而有200多種。
要提醒的是,考慮手術時,一定要問清適合自己的方法,並非手術是新的、簡單、傷口小、開刀和住院時間短就好,最重要的是要避免術後解尿困難。
(作者為茂盛醫院婦女泌尿科主任)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