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野外誤採綠褶菇 傻傻下肚中毒

2019/04/08 06:00
野外誤採綠褶菇 傻傻下肚中毒

▲有毒、不可食用的綠褶菇。(記者吳亮儀翻攝自食藥署)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

野外誤採綠褶菇 傻傻下肚中毒

▲可食用的雞肉絲菇。(記者吳亮儀翻攝自食藥署)

注意別亂採野外蕈菇。去年9月,澎湖一家4口採集野菇帶回家炒木耳食用,結果全家頭暈且上吐下瀉,經檢驗後,確認是吃到有毒的「綠褶菇」。

野外誤採綠褶菇 傻傻下肚中毒

▲可食用的白色雨傘菇。(記者吳亮儀翻攝自食藥署)

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民眾到戶外登山或郊外踏青時,容易在野外發現不知名的野生蕈菇,隨手採摘回家烹煮食用或送給親朋好友,但許多野菇含有強弱不一的天然毒性,若不慎誤食,可能引起食品中毒症狀。

「綠褶菇」屬中到大型菇菌,菌蓋呈半球形平展可寬至20公分,是一種有毒不可食用的菇類,外表顏色淺不鮮豔,與可食用的「白色雨傘菇」及「雞肉絲菇」相似,常被混淆。

不同點在於綠褶菇菌褶初期為白色,成熟後逐漸轉為灰綠色,誤食後1到3小時會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

食藥署統計近年食品中毒案件,每年幾乎都有民眾因採食野外不知名菇類而引起中毒,去年有兩例民眾誤食綠褶菇中毒案例,除了澎湖一家4口中毒案件外,還有6月台中市兩名民眾回家途中採集路邊野菇,回家烹煮食用後,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食藥署提醒,每年都會發生民眾採食野菇引起食品中毒的案例,共同點都是有毒菇類與一般可食性菇類的外觀相似造成誤判。

食藥署已建立「綠褶菇」分子生物技術的檢測方法,可克服檢體不完整的困擾並快速鑑別。由於許多有毒菇類,即使經驗豐富的專家仍不易從外觀上區別。

食藥署呼籲,若民眾因食用不明菇類後,出現生理不適的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